文/馮憲 編輯/丙丁
服裝雖說是人們的日常用品,但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與演繹功能,這一點在戲曲表演方面尤為突出。精美的戲曲服裝不僅能帶給觀眾美的感受,而且還具有詮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傳統技藝和反映時代印記的作用。更為突出的是,它能服務、服從于戲曲表演程式化的要求,讓優秀傳統戲曲藝術的精髓發揚光大。

▲ 京劇須生裝束
所謂戲曲表演的程式化是指一種塑造舞臺人物形象的特殊藝術手段,沒有程式化,就沒有戲曲的表演藝術。戲曲表演的程式化來源于生活,經過藝術提煉加工而高度規范化、格式化,并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因此,從各種簡單的故事情節到復雜的生活現象,它都可以演繹。程式化主要貫穿于唱、念、做、打、舞等復雜的歌舞性、戲劇性和節奏化的表演形式之中,并通過手、眼、身、法、步等表現手法而加以細化。作為一種舞臺藝術,戲曲表演的程式化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離不開服裝的幫襯與烘托。
在戲曲行當中,有一句專業用語叫做“寧穿破,不穿錯”,指的是要根據戲曲曲目中角色的需要,選擇與之匹配的裝束(俗稱行頭)登臺表演,寧可破舊些,也不能穿錯,以免壞了規矩。這里所說的規矩,便是戲曲程式化的嚴苛要求。比如京劇藝術表演中的大類角色有生、旦、凈、丑之分,他們的裝束與扮相有很大的區別,一般不容易混淆。而每一個大類角色當中還會細分出不同的具體角色,其裝束與扮相也要有所區分與不同。以表現男性人物的生角為例,當中就有須生(老生)、小生、紅生、武生及娃娃生之分,而須生又可分為唱功老生(帝王及文官)、靠把老生(武將)和衰派老生(做工老生的別稱,通常為年老體弱、窮困潦倒戴白色髯口者,或精神上受過刺激、情緒緊張、神態粗獷、動作激烈的角色);小生又可分為翎子生(非皇族出身的大將、王侯)、紗帽生(年輕的官員)、扇子生(讀書人)和窮生(落魄的讀書人);武生則可分為穿厚底靴的長靠武生和穿薄底靴的短打武生等。按照戲曲程式化的要求,他們的裝束與扮相都有著顯著的區別,因而使得舞臺形象顯得豐富多彩,而同時又便于觀眾識別與記憶。最重要的還有,為了符合程式化的要求,每一個重要的戲曲角色,他們的裝束與扮相需要相對固定,如包公、關公、曹操、唐明皇等,必須體現各自的身份與形象,并保持不變。不僅如此,按照戲曲表演程式化的要求,同樣身份的角色,在不同曲目當中的裝束也不可輕易置換與改變。

▲ 京劇小生裝束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京劇隊指導教師林葉青博士,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文化系列講座中作題為“中國古典戲曲漫談”報告時,曾經講了一個小故事,詮釋了服裝穿著與戲曲程式化的關系。一次,為了幫助學生們排演昆曲《思凡》,她特地聯系了上海昆劇團的老師,并帶著學生從北京趕到上海,接受老師面對面的輔導與指教,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年輕的學生在唱功和做功方面有了顯著進步,回到北京后該劇目需按計劃如期上演,但是當時卻遇到了一個問題,那便是戲中女主角——那位年輕的尼姑色空(旦角)的服裝沒有著落。為了不影響上演計劃,于是該學生劇團便決定將京劇《秋江》女主角陳妙常(也是旦角,一位年輕的尼姑)的服飾借用一下,讓演員穿著后登臺演出。組織方認為,昆曲《思凡》與京劇《秋江》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年輕的尼姑,她倆的裝束應該基本相似,混穿一下應該不是什么大問題。沒想到演出后,便被一些懂行的觀眾批評,說是此劇“張冠李戴”“移花栽木”,是對傳統優秀劇目的不尊重,弄得演出方很尷尬。由此,也讓大家懂得了嚴格遵守戲曲表演程式化要求來穿服裝的重要性。林葉青博士借這個小故事告訴聽眾,戲曲表演應當嚴格遵循程式化要求,就連穿著服裝這樣的小事也來不得半點馬虎。她認為這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要,要防止一些好的作品因隨意改變而被異化,失去其原有的韻味與形象,以至于一些優秀傳統藝術曲目變味或流失。其實,在一些現代文藝表現形式當中,戲曲表演程式化對裝束扮相的要求也發揮一定的制約作用。比如在有些描寫歷史事件題材的影視作品當中,若服裝設計及運用不能還原當時歷史時期曾出現的原貌,便立馬會給觀眾留下“不真實”的感覺。所以很多導演會花一定的精力,抓好戲劇表演服裝的設計與加工。前不久上演的英國影片《敦刻爾克》,為真實再現當時場景,劇組就曾專門按照以往的材料、加工手段及款式造型,設計制作了200多套二戰時期的英軍軍服,供主角穿著以及拍攝部隊集中時近景使用,達到了非常逼真的效果。

▲ 京劇武生裝束

▲ 左為昆曲《思凡》扮相,右為京劇《秋江》扮相

▲ 現代露膝牛仔褲
十分有趣的是,符合于戲曲程式化要求的“寧穿破,不穿錯”的法則,在當代現實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受所謂時尚流行趨勢影響,現在城市中,時常能夠看見一些年輕的女孩子穿著那種看起來有些破舊的、甚至是膝蓋部位開有口子的牛仔褲(有專門加工手段處理),形成一種獨特的穿著風景。也許是圖個涼快;或許是因為牛仔服裝休閑、隨意的風格突出,且搭配方便,令她們對此情有獨鐘,特別喜愛穿著;也可能是有人想通過這樣不同尋常的裝束打扮而顯示自己特立獨行的個性;或者還會是一種有意與規范著裝要求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做派……不管是出于何種理由,這確確實實是一種“寧穿破”的表現。然而,這種穿著行為顯然與“不穿錯”沒有絲毫關聯,因為這種穿著行為會受一定場合與職業的局限,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仿效的。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的穿衣打扮行為中,更需要有“不穿錯”的意識,因為處于一定社會環境中,人們應當通過正確、恰當的穿著打扮,體現自己的學識、修養、氣質與審美能力,并且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外部環境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不穿錯”,簡言之就是要結合自身的性別、年齡等因素,契合職業規范、場合區別的要求,注重提高服裝穿著的合理性與得體性,并且要和自身的言談舉止、身份相匹配,達到“文明、禮貌、精致、健康” 的穿著效果。當然,這需要穿著者本人必須具備主動意識,通過生活積淀和學識積累,掌握一定的要領才能實現?,F有物質條件和生活理念已足以讓人們穿得更好,穿得更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