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海娟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中醫院,山西 運城044400)
胃癌是一種惡性消化道腫瘤,臨床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隨著社會生活快速發展,近年來臨床數據顯示,胃癌發病率逐年增長,居惡性腫瘤致死率第2位[2]。目前臨床上對于胃癌患者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等。研究報道指出,胃癌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配合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3-4]。筆者將中醫護理用于胃癌術后患者,分析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運城市夏縣中醫院收治的88例行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觀察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47~78歲,平均(56.23±6.24)歲;病程0.5~3年,平均(1.92±0.48)年。對照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48~77歲,平均(55.69±6.87)歲;病程1~3年,平均(1.89±0.71)年。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構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病理學診斷和檢查確診為胃癌患者,均擇期行胃癌切除術;經過嚴格內科治療后癥狀未改善,存在上腹部不適或者疼痛,且無明顯節律性;表現為食欲缺乏及身體消瘦;既往有慢性胃部疾病,大便潛血陽性,且持續時間超過2周;胃息肉>2 c m。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用藥護理、生命體征檢測、對癥護理及日常護理等內容。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干預。①情志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心理狀態制訂個性化的情志護理方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緩解其不良心理因素,確保其心理狀態穩定正常。同時,由于多數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出現抑郁、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并認真解答患者的疑問,向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知識,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②針刺護理。患者行全胃切除術后,往往出現反酸、胃痛等癥狀。在護理過程中,醫生按照平補平瀉的行針手法在患者內關、足三里及中脘實施針刺治療,得氣后行針,30 min后出針。同時根據中醫辨證分型辨證施治:脾胃虛寒者,加關元、氣海、胃俞及脾俞;氣滯血瘀型者,加膈俞;伴有便秘者,加水道、天樞;術后伴有咳嗽、咳痰者,加豐隆。③飲食護理。患者術后,胃容量下降,進食量也隨著下降,極易出現胃痛、反酸及胃食管反流等。因此,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少食多餐,同時滿足機體的營養需求。此外,術后飲食需忌食生冷、辛辣類食物,多補充易消化的食物。④術后康復指導。患者行胃癌手術治療后,血氣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機體功能的康復,保證血氣的充盈度。在康復訓練時,需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練習太極拳等為主,達到調和臟腑、促進機體功能康復的效果。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臨床指標恢復情況。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90分表示非常滿意,70~89分表示滿意,60~69分表示一般,<6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指標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胃癌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臨床指標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臨床指標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h)腸鳴音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 44 41.38±4.25△△ 21.23±3.28△△ 5.42±1.38△△對照組 44 55.68±6.43 30.25±4.57 7.65±2.02 t值 - 12.31 10.64 6.05 P值 - 0.00 0.00 0.00
(2)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者護理總滿意度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27%(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3)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27%;對照組術后并發腸梗阻3例,感染4例,膿腫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4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22,p<0.05)。
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臨床主要表現為黑便、咯血、腹痛、嘔吐等[5]。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導致胃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目前,臨床治療胃癌最常用方法為胃癌根治術,雖然已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患者對癌癥和手術治療存在恐懼,且胃癌根治術切除范圍較大,對患者的機體損傷較大,極易使患者產生焦慮、不安等消極情緒,進而影響預后[6-7]。因此,對胃癌手術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是提高治療依從性,緩解不良情緒,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和臨床療效的關鍵。
筆者對本院收治的44例行胃癌手術的患者進行術后中醫護理干預,探討中醫護理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8],表明中醫護理干預可以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胃癌手術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