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換青,王麗娟,王惠萍,王月霞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先天性心臟病是常見的小兒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因心臟血管發育異常引發心血管畸形導致[1]。筆者對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后患兒發熱原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鄭州兒童醫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行介入封堵術患兒259例為觀察對象,男136例,女123例;年齡2~9歲,平均(4.23±0.32)歲;體重7~46 kg,平均(25.32±3.32)kg;先天性心臟病類別:室間隔缺損121例,動脈導管未閉84例,房間隔缺損54例。
1.2 納入標準 所有入選患兒均滿足臨床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的相關標準,且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慢性炎癥疾病患兒、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兒、肝腎功能不全患兒。
患兒入院后予以心電常規監護,全身麻醉,年齡較大患兒實施局部麻醉。通過Amplatzer法進行PDA封堵術、VSD封堵術和ASD封堵術。術后予以青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36)10萬U/kg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治療3~5 d,避免發生感染。介入封堵術后出現發熱的患兒靜脈注射地塞米松(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038)0.2 mg/kg,每日1次,持續1~3 d。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后患兒發熱情況,以及發熱與手術情況的關系。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介入封堵術后發熱情況 本組患兒入院時血常規和體溫檢測均無異常,臨床體征與感染癥狀均不明顯,介入封堵術后發熱患兒38例,體溫為37.2~39.0℃,持續時間為1~3 d。≥15 kg組患兒發熱情況與<15 kg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先天性心臟病類別與介入封堵術后發熱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體重與入封堵術后發熱情況具有相關性,體重越低,患兒發熱概率越高。

表1 兩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行介入封堵術后發熱情況比較[例(%)]
(2)介入封堵術后發熱與手術情況的關系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發熱組與未發熱組在麻醉方式、手術時間、麻醉時間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越長及全麻患兒,具有較高的發熱發生率,但采取藥物降溫或者物理降溫之后發熱可自行消退。

表2 兩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行介入封堵術后發熱與手術情況比較[例(%)]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因出血少、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得到廣泛應用,是先天性心臟病微創治療的關鍵手段。但患兒實施介入封堵術后極易引發嘔吐、發熱等不良反應,對患兒術后恢復造成影響[2]。因此醫護人員依據患兒性別、年齡及特點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尤其對年齡較小的患兒開展特殊的重點護理,對術后恢復意義重大[3]。術后密切觀察患兒發熱現象,采取預見性護理方式護理全麻患兒,可避免術后出現發熱反應,如給予患兒一定的保暖干預,利用保暖箱維持較小年齡患兒體溫,避免術后發生感染及脫水;及時補充體液,保持患兒電解質平衡。若患兒出現發熱現象,則以體溫每升高1℃補充10%體液的方式避免發熱脫水現象。對哭鬧的患兒給予心理干預,避免影響術后恢復,給予緊張、害怕的患兒撫摸和安慰[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先天性心臟病行介入封堵術患兒術后發生發熱現象極有可能與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及麻醉方式等因素有關,同時患兒體重越小,越容易發熱,應依據合理科學的護理措施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