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0)劉培
目前,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但也極易引發術后一系列并發癥,其中最常見的為肺部感染[1]。為此,本研究給予食管癌手術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旨在降低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間收治的104例食管癌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41~78歲,平均(58.26±6.57)歲。觀察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40~78歲,平均(58.94±6.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術后患者胃腸道通氣后,對照組給予250ml葡萄糖氯化鈉,無特殊不適后于術后72h給予百普力。觀察組患者給予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具體措施如下:術前留置營養管或胃管,術后當日采用溫生理鹽水沖洗管道,防止發生血栓堵塞官腔,術后6h可經由營養管以5~15滴/min的速度滴注生理鹽水,以促進腸道蠕動,無特殊不適后給予百普力。所有患者營養液輸注初始劑量為25ml/h,若無明顯不適癥狀可逐漸增加至146~167kJ(35~40kcal)/(kg·d),輸注過程保證營養液溫度適宜,并密切觀察臨床反應,當出現明顯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調整輸注速度。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為7~9d。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情況、術后排氣時間。于術前及術后7d測量患者體重,觀察體重變化幅度,并抽取患者3ml靜脈血,分別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邁瑞,BC-1800)檢測ALB、TB、Hb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部感染與術后排氣時間、體重變化 對照組術后發生肺部感染1 5例(2 8.8 5%)、術后排氣時間為(6 7.4 3±6.1 5)h、體重下降(1.96±1.03)kg;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肺部感染6例(11.54%)、術后排氣時間為(53.26±5.06)h、體重下降(0.82±0.25)kg,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33,P=0.028);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體重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830、7.756,P=0.000)。

附表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d營養指標水平對比(χ±s,g/L)
2.2 營養指標 術前,兩組患者ALB、TB、Hb、水平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d,觀察組患者ALB、TB、H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體重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ALB、TB、H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相較于常規腸內營養,早期腸內營養可有效促進食管癌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提高機體營養水平,減少術后肺部感染事件的發生。腸內營養作為新型營養支持方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同時腸內營養又可分為常規腸內營養和早期腸內營養。常規腸內營養于術后72h開始,不利于腸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早期恢復,故對患者營養狀況改善效果不佳。術后6~12h內開始的腸內營養可以有效促進小腸、蠕動、消化、吸收功能,在提高患者術后營養水平的同時還可有效預防術后腸粘連的發生,促進腸黏膜細胞生長以及胃腸激素分泌,進而有效維持腸道功能結構的完整性及屏障功能[2]。
綜上所述,給予食管癌手術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促進腸胃功能恢復,預防肺部感染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