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18)齊金蓮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非胃腸道擇期手術患兒為研究對象。男50例,女50例,年齡0.5~6歲,平均(3.59±2.00)歲。按照隨機數字表達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n=50)與參考組(n=50),組間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參考組圍術期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術后4h無嘔吐、惡心后可給予流食,逐漸轉為半流食、普食。觀察組在圍術期以快速康復理論指導:①成立快速康復小組,護理人員接受統一培訓,熟練掌握全麻后小兒麻醉清醒、意識清楚狀態,均熟悉小兒術后進食標準及飲食需求。②實施。術前3d,在小兒正常飲食基礎上,給予其適量腸內營養制劑以改善其機體營養狀況;溫水溶解營養粉、營養素等,溫水送小兒服下。術后由經驗豐富、工作經驗5年以上護士指導患兒飲食,術后1h、2h評估麻醉清醒、意識恢復等情況,觀察小兒哭鬧、要求進食且未無嘔吐、嗆咳、惡心等反應,可安排家長讓其試飲水,若無不良胃腸反應,可給水10~15ml,避免過度飲水引起胃腸不適;若飲水未出現惡心、嗆咳、嘔吐等反應,循序漸進喂食。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首次進水、首次進食時間。②分別在術后1h、2h記錄患兒惡心、嘔吐、嗆咳、口渴、饑餓等發生情況;③記錄患兒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量單位采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單位采用%表示,以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水、進食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與參考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水、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見附表1。
2.2 術后1h、2h口渴、嗆咳、惡心、嘔吐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1h、2h口渴、嗆咳、惡心、嘔吐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具體見附表2。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1例呼吸系統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參考組術后出現1例切口感染,經抗感染治療后痊愈,并發癥發生率為2%,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小兒生理學、解剖學以及心理學較為特殊,長期禁食可使其哭鬧、焦躁,影響同病房其他患兒休息;術后長期饑餓、口渴、體位制動、疼痛等使其舒適度嚴重下降[1]。觀察組術前給予患兒營養支持,術后觀察其麻醉清醒、意識恢復狀態下,無嗆咳、嘔吐、惡心等臨床癥狀后開始給予飲水、飲食,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術后麻醉清醒、意識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參考組,術后臨床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表明以快速康復理論指導小兒全麻擇期手術圍術期護理,可縮短患兒禁食時間。觀察組首次進水、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與參考組比較并未增加(P>0.05),由此可見,術后在小兒麻醉恢復且未出現嘔吐、惡心、嗆咳等癥狀的基礎上可逐漸恢復飲食。術后早期進食不僅能夠提高患兒舒適度,同時可以增加內臟血流量,加速腸道蠕動,有助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對術后患兒機體恢復有著重要意義[2]。

附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水、進食時間比較(h)

附表2 兩組術后1h、2h口渴、嗆咳、惡心、嘔吐等發生情況比較(n/%)
總之,小兒全身麻醉下擇期手術后進食需要綜合考慮手術情況、麻醉方式及小兒術后臨床反應等,醫護人員在綜合評估小兒情況后可以快速康復理論為指導,縮短患兒禁食時間,提高其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