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娜
摘 要:三期疊加時期,陜西省經濟步入了新常態,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急需在“生產什么、怎么生產”上做好戰略規劃,訴求供給側管理。因此,從供給側結構性動力的視角,分析陜西省當下經濟新常態的表現。在需求側乏力、政策紅利消失、創新不足的情況下,陜西省構建有效的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迫在眉睫。基于此,有針對性地提出陜西省發展路徑:產業結構重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新驅動及優化制度供給。
關鍵詞:新常態;陜西省;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034-03
引言
近年來,陜西省經濟增長總量逐年提高,經濟體量增大,GDP排名在全國有所提高,但增長速度和全國平均水平一樣,都表現為單調遞減,進入了經濟換擋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陜西省的當下要務。慣性的需求側管理已經呈現疲軟態勢,由此轉向供給側管理,尋求經濟增長動能。優化供給側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動力機制,才能實現陜西省經濟內涵式發展。
一、新常態
“新常態”(New Normal)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于2001年首次提出,其背景是美國國內籠罩的恐怖主義陰云和新經濟泡沫破滅下引發的危機局面;之后2009年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資官Bill Gross和Mohamed El-Erian再次用“新常態”歸納了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表現出的低迷特征:低增長、高失業率以及低投資回報率等,用以描述金融危機過后漫長痛苦的復蘇過程。由此可見,新常態區別于常態,即非正常狀態,意味著新背景下新問題的出現及解決可能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歷改革陣痛期,度過痛苦的復蘇過程,才能最終恢復到正常狀態。新常態不是目的,常態才是目的。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河南省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隨后新常態在中國各界引起重視。同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經濟新常態的深刻內涵,對這一概念做了最權威最全面的界定,厘清了社會各方面對該問題的不同見解和認識,具體從消費、投資、出口、生產能力、要素投入、市場特征、資源、經濟風險八個方面闡述了我國經濟新常態的表現。習近平主席說:“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旨在引領國內經濟在經濟換擋的“三期疊加”時期,要素投入由以資源投入驅動為主轉換為以創新驅動為主,增長模式由低效粗放式增長轉換為高效集約式增長,經濟結構由增量擴存為主轉為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層調整,經濟增長動力由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型增長點。提質增效是新常態的本質。由圖1可見,2010年以來,我國及陜西省GDP增長率均由百分十幾的增速回落到個位數,我國GDP增速由2010年的12.2%回落到6.9%,陜西省則由14.6%回落到8%,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處于新常態。
二、新常態下陜西省供給動力結構特征
(一)需求側發力不足
傳統的需求側管理日漸乏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與出口面對經濟新常態,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首先是消費。2010—2017年陜西省城鄉居民消費收入比變化不十分明顯(見圖2),農村居民消費收入比從92.42%上升至90.66%,增長了1.76個百分點;同期城鎮居民消費收入比由75.32%上升至66.17%,相比而言有了小幅提高,但2017年城鎮和農村居民(純)可支配收入分別是30 810元和10 265元,在居民收入增量增長有限和城鄉差距明顯的前提下,居民消費空間提升有限。
其次投資。2010—2017年陜西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見圖3),2016年跌至谷底,2017年雖有小幅回升,但14.38%的增幅與2010年的30.64%相比還是下降了太多。而且近些年實體經濟不振,民間投資和政府刺激經濟的投資大多流向虛擬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由圖2可見,房地產投資增長率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變化幾乎一致;與此同時,流向實體經濟的投資雖然表面上刺激了需求,但長期來看卻是造成了經濟過剩,不僅傳統產業存在這種情況,部分新興產業也存在。
最后一駕馬車為對外貿易。陜西省作為一座內陸城市,對外貿易一直是發展的軟肋。2010年—2017年陜西省對外貿易額絕對量逐年增長,但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2010年貿易額增長率43.7%,2016年降至4.3%,下降了近40個百分點。雖然2017上升至37.4%,但從貿易構成來看,主要是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中亞西亞國家產生的貿易額所致,實際上也是陜西省初步實施供給側改革,在消化過剩經濟過程中的成效。
(二)傳統紅利消失
陜西省近些年經濟發展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從圖1可見,陜西省GDP增速高于全國,但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靠的是傳統紅利的供給: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的過度汲取和資本投入。來自陜西省統計局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陜西省經濟發展投資和人口增長都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但隨著傳統紅利的消失,陜西省GDP增長逐漸回落。首先,陜西省勞動力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4年的2.8%下降到2015年的-0.7%,降幅明顯。其次,資本投入方面,陜西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也呈顯著的下降趨勢(見圖3),保持高額的投資規模和持續的增長速度將困難重重。此外,由于多年的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難以修復的破壞。陜北地區作為陜西省乃至全國的能源重地,一直以來都是靠大量的能源供給支撐著該地區的高速發展,但是該地區在現有技術水平下盲目地開發利用,由于整體規劃不足和戰略調整缺失出現了過剩經濟,與此同時,新興能源供給不足,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出現了典型的供需錯配現象。
(三)創新不足
來自陜西省統計局的實證研究還表明一個事實,那就是專利技術未完全轉化為實際刺激經濟發展的生產力①。工業研發支出占比從2010年的33.84%提高到2016年的44.99%,明顯提高,充分說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意愿不斷增強,但是研發支出資本轉化率較低。研發支出占比GDP略高于全國,但資本轉化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陜西省技術市場活躍,其成交額近三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2.7%、11.22%和14.93%,2015年、2016年排名均在全國第4,2017年居全國前列。然而科學技術轉化能力不強,雖然陜西具有豐富的科教資源,但成果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實際生產力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三、陜西省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構建
(一)產業結構重構
陜西省資源豐富,能源供給能力較強。十幾年來陜西省一直重視能源開發和利用,第二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形成了一枝獨秀的局面。2017年陜西省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是7.9%、49.8%、42.3%,全國平均占比7.9%、40.5%、51.6%,對比明顯;全國以及其他多地省份產業結構均呈現明顯的三二一梯度結構,而陜西省的二三一結構顯然不合理,其第二產業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低9個百分點,可見,第二產業是陜西省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結構占比低于全國,比重偏小,發展空間潛力大。經濟增長動力應從供給側產業結構上做深層調整,轉換第二產業增長方式,向集約化一體化經營轉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深挖服務業增長潛力。
(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
全要素生產率是既能衡量經濟效率、也能反映經濟質量的重要指標,測算了單位投入要素與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間接反映了要素配置效率的相關信息。通過對陜西省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結果顯示經濟增長主要來自資本投入的驅動,而不是以技術產出能力的提高來實現的,技術創新不足,技術效率長期得不到提高。由此可見,陜西省經濟增長并沒有實現內涵式發展。依托資源型地區的定位,依靠資本投入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催生技術創新來驅動供給側結構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是治本之策。
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化解過剩產能,借力一帶一路戰略東風,發展西向貿易;以壯士斷腕的魄力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尤其對于陜西省的重能源城市、重能源產業更加重要也尤為必要;支持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
(三)創新驅動,培育新增長點
全要素生產率測算顯示,陜西省經濟增長動力創新不足,盡管工業研發支出比例及技術市場成交量的數據趨好,但技術成果轉化率較低,沒有能夠轉化為生產力。陜西省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方式的創新,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市場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引導組織創新和生產模式的創新。創新是技術進步的汩汩源泉,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加速動力,所以建立在市場配置基礎上的基于技術創新視角的創新驅動機制很重要,是挖掘市場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培育陜西省新的增長動力是當下要務,應實現新舊產業的交替。首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文化產業、金融產業、信息產業等。據統計局數據分析測算,第三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就相應增加約100萬個,拉動經濟的同時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這些軟性服務產業上根據市場導向培育新的增長點。其次,轉型工業發展模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化解過剩產能,推動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等產業的升級改造,延長產業鏈,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研發核心和流通領域要價值要效益要利潤,轉向高端價值鏈,提升制造業的系統集成能力;同時,向品牌戰略進發,如培育西北地區汽車服務中心,進一步推動比亞迪等龍頭企業發展,連接產學研體系,促進形成3D打印產業鏈。再次,培育新型農業主體,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經營,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差異化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或“公司+農戶”合作模式,尤其陜南和關中地區,農業發展優勢明顯。農業發展要追求產業化經營,向現代農業轉變。
(四)優化制度供給
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非常核心的部分就是制度供給。“制度”簡而言之就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它包括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經濟領域呈現的不同現象都源于深層不同的經濟制度,制度供給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需求、是否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將直接影響其能否催生、衍生、派生出科學合理的經濟現象。所以,陜西省供給側改革應通過優化體制,轉變政府間接對市場過度化干預的行為,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優化考量效率,簡化行政審批權限,下放行政權限,實現一體化行政服務,減少不必要的干預,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為微觀市場提供必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和基礎服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開拓消費市場,尤其農村市場,創新制度供給,做市場發展的守護神。
參考文獻:
[1] 陳龍.陜西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與路徑研究[J].陜西財經學院學報,2017,(12).
[2] 李志珍.陜西省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趨勢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西部金融,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