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文科教育教學要滲透人文教育,理工科教育教學滲透人文教育也是大勢所趨,生物教學也必將遵循大發展趨勢。研究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人文教育;重要性;措施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求,要將課堂內的知識教學和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選擇以及情感思想和態度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而將教育教學目標體系變得系統化和多元化。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滲透人文教育以培養高中生的社會人文情懷和素養?
一、簡析高中生物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教育的目的,應試教育的目的在于學生的升學和考試,而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應試教育的傳統理念中,很多學校、老師和家長把學生的成績和升學情況作為一個學生是否成才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變成了“死讀書,讀死書”的“應試機器”。在高中的幾年是人生最為關鍵的階段,生物教學仍然受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知識技能的傳授作為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文關懷,比如,在教學課堂上,老師教給學生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和應對考試的方法,
卻對學生的想法、情感沒有給予過多的關心,這與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的全面發展相悖,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2.促進社會的和諧繁榮進步
現如今,已有專家多次強調指出,重智育、輕德育是當今教育最大的弊端。這樣的趨勢至今都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從小學到中學,老師、家長關注的都是分數,評價一個學生的優劣更是以分數為準。這種只重視成績、不重視人文思想道德情懷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了一些學生過分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益得失,部分學生誠信、愛心缺失,私欲膨脹,甚至道德敗壞,直接影響了社會的繁榮進步。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的確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便利,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高科技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擔憂,如環境污染,能源耗竭等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消除科技的弊端,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繁榮進步[1]。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基本策略
1.深挖教材,做好高中生物人文教育的滲透
我在給高中學生上“遺傳的基本規律”這一課時,在對豌豆雜交實驗原理及現象進行解析時發現,大部分學生狀態不是太好,心不在焉,似聽非聽,剛開始我以為我講得太深了,就盡量引導學生往簡單的方向走,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但是效果也不好,許多學生回答相關問題時根本不知所云,胡編亂造。事后了解才知道,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在初中的時候學生就已經接觸過,而且在許多科普讀物上也會出現。學生認為都上高中了,怎么還在講這些小兒科的東西,根本不值得一聽。出現這種現象有學生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老師方面的原因,因為老師沒有認真研讀教材,沒有將教材中的人文情懷傳達給學生,無法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不認真聽課,遺漏了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因此老師一定要在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將人文情懷融入教案當中,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變化,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研析課堂教學,做好高中生物人文教育的滲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講課要有激情,做到聲情并茂,像磁石一樣吸住學生,使師生互動融洽。課堂上要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師生探討學習等都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只有控制課堂節奏緩急有度,才能使學生不感到單調和疲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課堂提問也是組織教學的一種手段,對于心不在焉的學生通過提問,了解其真實情況,然后仔細觀察其思想動態,尤其對那些性格內向和膽小的學生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關懷。課堂上要使每個學生每一分鐘都有事可做,教師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進而啟發學生思維,并與之交流想法和觀點,切忌“一對一”教學,即在某一時刻,教師只與個別學生處在教學情境中,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存在,致使大多數學生無事可做。有意識地培養師生的合作關系,這也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2]。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加強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故教師應該不斷創新理念和改進教學方法,從而加強人文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旭.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6(5):77.
[2]孫麗娟.淺議高中生物之人文教育滲透[J].讀與寫,2017(22):176-183.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