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月娣,姜 楊,曹 陽,沈校康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孤獨是一種主觀上的社交孤立狀態,這種體驗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身上尤為常見[1]。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廣泛使用,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預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藥物治療不能自動地使患者適應病后的環境,培養社會交往、獨立生活和職業能力,這些需要心理社會干預來解決[2]。精神康復群組管理是將以患者為中心的群組管理結合團隊技能訓練模式應用于精神障礙患者康復的活動。本研究在課題組已有研究的基礎上[3-7]探討精神康復群組管理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孤獨的有效性。
選擇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精神科住院治療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8];(2)病程2年以上;(3)小學以上文化,能理解量表內容;(4)年齡18~65歲;(5)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定量表[9]總分<60分;(6)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智商<70分;(2)語言溝通障礙及行動困難者;(3)存在物質濫用或依賴者,或伴嚴重軀體疾病者;(4)妊娠、哺乳期患者。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符合入組標準的96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干預組各48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組患者均按照慢性精神分裂癥診療常規,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除外)系統治療,不合并其他治療方案,均采用常規康復護理模式,干預組在此基礎上予為期8周的精神康復群組活動。
1.2.1 精神康復群組管理模式 首先組建干預團隊,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精神康復群組管理活動。精神科醫生負責臨床療效觀察;精神科專科護士擔任組長,負責群組管理活動的組織協調、訓練活動方案的設計、實施及總結;專職精神康復護士負責群組管理活動的實施及臨床護理觀察;心理治療師負責相關評定量表測評的培訓及患者的心理輔導。
1.2.2 訓練方法 活動每周1次,每次活動90min,共8次。每組由10~12名患者、3名護士組成。精神康復群組管理活動由組長主持,護士與訓練患者一起圍圈而坐,共同完成團隊活動。具體如下:(1)熱身活動10min。由2名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肩井穴、環跳穴等穴位拍打,使患者的情緒達到愉悅的狀態;(2)小組活動50min。針對本次入組患者的始動性差、人際交往能力較低的狀況,以改善患者社交孤獨為活動目標。第1次以介紹活動規則、技能訓練目的等為主;第2~4次以生活技能訓練為主;第5~7次以社交技能訓練為主;第8次為患者的自我評價;(3)個別交流活動30min。根據患者訓練效果的具體情況安排;(4)總結。每次活動結束后,干預成員開總結會,分析不足、提出整改,制定次周的活動主題。評定員在精神康復群組管理活動后48h內評定,每周評定1次。
1.2.3 評定工具 (1)情緒-社交孤獨感問卷(ESLI)[9]共30個條目,4個分量表。情緒孤立與孤獨由前8對條目評定,社交孤立與孤獨由后7對條目評定。采用4級評分,從低到高分別為:無或幾乎無、一般、高于一般及嚴重,相應情緒孤立或社交孤立分值為<6、6~8、9~12、≥13;相應情緒孤獨分為<6、6~10、11~14與≥15;相應社交孤獨分值為0~4、5~9、10~13與≥14。(2)住院精神病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10](SSPI)主要體現在10個方面,采用3級評定,0分無異常;1分確有功能缺陷;2分有嚴重功能缺陷,總分范圍0~20分,分值越小,表明其社會功能改善越好。
本研究所有數據錄入SPSS16.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研究過程中入組患者因提前出院、軀體疾病轉科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共3例(對照組2例,干預組1例),最終完成93例,完成率為96.88%。
通過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ESL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ESLI評分比較分)
注:1)通過配對t檢驗,干預組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52)通過配對t檢驗,對照組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5
干預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與對照組之間的分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SSPI總分比較分)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體驗到較高的孤獨感,表現為高于一般的情緒和社交孤立感、一般的情緒孤獨和社交孤獨感[11]。本研究將群組管理與團隊技能訓練相結合的精神康復模式,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通過8次干預活動讓患者感觸了模擬角色扮演經驗的分享,同伴間、醫護人員鼓勵與支持的樂趣。在訓練中既有知識技能的傳授,又有實際交往的練習,豐富了患者知識,增強了自信心,更激發患者的參與熱情,使患者獲得歸屬感,減輕孤獨。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8次干預后,干預組ESLI總分及情緒孤獨、情緒孤立、社交孤獨、社交孤立分量表的評分均較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減分率接近25%;社會功能評定量表的減分率達到了25%以上,提高了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精神康復群組管理,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交孤獨有積極作用,與課題組前期的研究結果一致[3-7]。
精神康復群組管理是在團隊技能訓練模式[12]的基礎上,吸納了群組管理對疾病分類管理模式的優勢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康復的模式。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復雜,臨床表現異質性的慢性致殘性疾病,影響到全球約1%的人群[13]。精神分裂癥病程遷延,呈反復加重或惡化,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技能訓練必須采用盡可能覆蓋面廣、花費低的干預手段和方式,最大程度延緩患者的衰退。該模式從提高患者日常技能著手,圍繞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展開干預,活動主題明確,患者容易接受、依從性好,值得在精神科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