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青,徐含冰
(杭州市中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7)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腦梗死已成為腦卒中最為常見的發病類型,約占腦卒中的65%~80%,腦梗死是引起老年人群死亡的第三大疾病,也是導致老年人群殘疾的首位疾病[1]。引起腦梗死的病因和危險因素有很多,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等疾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2];若能早期對這些高危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和管理,對防止腦梗死惡化、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高危因素的干預和管理,并且以48例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為對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9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有關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2)經頭顱CT或MRI證實;(3)均為首次發病,且急性期發作<24h;(4)患者年齡在60~80歲之間;(5)所有患者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并能夠密切配合隨訪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腫瘤、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精神障礙、溝通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疾病患者。根據患者入院順序進行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60~78歲,平均(65.79±6.35)歲;發病至入院5~15h,平均(8.54±3.47)h;干預前收縮壓(158.39±14.41)mmHg、舒張壓(95.81±9.27)mmHg、血糖(8.45±3.19)mmol/L、血脂(5.95±2.44)mmol/L。觀察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60~80歲,平均(65.86±5.96)歲;發病至入院5~14h,平均(8.42±3.35)h;干預前收縮壓(157.80±12.95)mmHg、舒張壓(95.64±9.70)mmHg、血糖(8.29±3.08)mmol/L、血脂(5.90±2.36)mmol/L。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血壓、血糖、血脂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包括吸氧、心電監護、抗凝、溶栓、擴容、控制血壓、甘露醇降顱壓、常規康復訓練及護理等措施。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重點對患者的高危因素進行干預和管理,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高危因素健康教育。針對患者本身已有的腦梗死高危因素,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如講述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高危因素及時控制的重要性,并進行積極地、有針對性地干預和指導; (2)動態監測高危因素。定期監測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水平,監督患者按時服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使得患者的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穩定在正常范圍內;(3)心理疏導干預。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鼓勵家屬、朋友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得患者能夠正確地面對疾病、戰勝疾病;(4)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逐步給予正確引導,定期檢查不良生活方式改變情況。2組患者經過3個月干預后,對其臨床效果和預后進行評估。
1.3.1 血壓、血糖、血脂水平 動態觀察所有患者的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其中血糖、血脂采用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
1.3.2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數對患者進行評價[4],總分值為100分,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強。
1.3.3 肢體恢復功能 采用運動功能測評法(FMA)對患者的肢體康復情況進行測評[4],總分值為100分,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肢體恢復情況越好,若總分小于50分則反映患者出現了嚴重功能障礙。
1.3.4 神經功能缺損評估(NIHSS)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所制定的腦卒中評分量表[5],評分范圍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受損越嚴重。
1.3.5 臨床療效[3]痊愈:經過治療后,NIHSS評分降低91%~100%;顯效:NIHSS評分降低46%~90%;有效:NIHSS評分降低18%~45%;無效:NIHSS評分降低小于17%;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應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的收縮壓、舒張壓、血糖及血脂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后的血壓、血糖及血脂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FMA評分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arthel指數及FMA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干預后的總有效率為9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9%(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后的療效比較[n(%)]
急性腦梗死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即便通過治療后能夠存活,也多半伴隨癱瘓、失語等殘疾,對患者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加重了患者、家庭、社會的負擔。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機制復雜,其病因是血管、血液、血流動力學異常等造成大腦動脈狹窄和堵塞,其發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肥胖等[6]。對于急性腦梗死疾病,從預防角度來看,有兩個級別的預防方式[7]:一級預防是針對急性腦梗死發病隱患的高危人群進行有效控制,從而降低疾病發病率;二級預防是針對已發生急性腦梗死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防止疾病惡化、復發。在諸多高危因素中,高血壓是引起急性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血壓的升高與腦梗死發病率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必須對腦梗死患者的血壓進行嚴格控制;此外,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不良生活習慣等也是引發急性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若能從二級預防的角度出發,針對這些可控的高危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進行管理,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顯示,進行急性腦梗死高危因素干預和管理后,觀察組的收縮壓、舒張壓、血糖、血脂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觀察組患者的關鍵高危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提供了依據,這與林正豪[8]所報道急性腦梗死預后影響及危險因素管理可明顯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等結果相同。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均明顯好于對照組,這說明高危因素干預和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和預后情況,這與杜莎莎[4]所報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目標管理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相近。此外,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3.8%,好于對照組的72.9%,這與魏向紅[9]所報道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經過護理管理后可改善治療效果相同。
總之,急性腦梗死患者經過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不良生活行為方式等高危因素的干預和管理后,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改善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