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528000)郭奉萍
醫護人員手衛生對早產兒感染狀況有一定影響,醫護人員手衛生如果達不到合格標準,極有可能對早產兒造成感染。所以為避免早產兒出現感染癥狀,醫護人員的手衛生至關重要[1]。早產兒感染是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現階段醫護人員手衛生知識以及認知度較低,未能達到滿意程度,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討醫護人員手衛生行為干預能否降低早產兒的院內感染率,具體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2月隨機選取62例早產兒作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醫護人員手衛生干預,2014年1月~2014年6月隨機選取50例早產兒作為觀察組,對醫護人員手衛生行為進行干預。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對照組男30例,女32例。兩組早產兒的一般狀況基本相同,除早產外無其他先天性疾病,肺功能均發育良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監護室內有醫師4名,護士12名,生活護理員4名,學歷為本科到大專不等。
1.2 方法 兩組醫護人員均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2009年頒布的“醫護人員手衛生規范”實施手衛生干預措施,具體方法為: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理論和實踐培訓,告知醫護人員洗手指征以及正確洗手步驟,普及合格手衛生基礎知識以及臨床意義。(1)洗手指征:①雙手已被血液、體液等污染或明顯不干凈時,在接觸有傳染病的患者或其他人員時,采用普通清潔劑或除菌清潔劑清洗,并用流動水沖洗。②直接接觸早產兒前、后,接觸早產兒的不完整皮膚、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傷口敷料后,接觸患者周圍的物體后。③進行侵入性醫療操作,如動、靜脈采血,留置尿管,插入導管等行為前后。④雙手從早產兒身體的污染部位移至清潔部位前,戴無菌手套前,脫掉手套后,進入新生兒監護室前后,飯前便后等。(2)洗手方法:采用七步洗手法對雙手進行徹底清潔,清潔后用流水沖洗,洗手后自然風干,不再接觸其他物品。培訓結束時對培訓人員進行嚴格考察,合格者可進行實際操作,不合格者需繼續進行培訓。組建專業檢查小組,每周對醫護人員手衛生進行檢查并記錄。
1.3 評價指標[2]通過以下三個指標:①手衛生情況:包括接觸早產兒前后,無菌操作前,接觸血液、體液后,接觸患者直接范圍前后,戴手套前、脫手套后,吃飯前,上廁所前后,進監護室前后,專業檢查小組記錄醫護人員洗手次數。②臍部感染情況。③新生兒膿皰瘡發生情況。④新生兒肺炎發生情況,比較手衛生行為干預降低感染的效果(所有感染情況應均由醫護人員手衛生引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有統計學差異。
2.1 手衛生情況 檢查小組總共進行了24次檢查,經計算對照組手衛生依從率為75.83%,觀察組為97.76%,觀察組醫護人員的手衛生行為較好,大部分醫護分院嚴格遵守手衛生準則,對照組醫護人員手衛生行為較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7.645,P<0.05)。
2.2 臍部感染情況 觀察組患兒肺部感染率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7%,兩者間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1。
2.3 新生兒膿皰瘡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兒新生兒膿皰瘡發生率為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9%,兩者間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附表2。
2.4 新生兒肺炎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兒新生兒肺炎發生率為6.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6%,兩者間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3。

附表1 兩組早產兒臍部感染情況比較(n=112,%)

附表2 兩組新生兒膿皰瘡發生情況比較(n=112,%)

附表3 兩組新生兒肺炎發生情況比較(n=100)
早產兒是指無論體重大小,胎齡<37周(259天)出生的新生兒。絕大多數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低于足月新生兒,發生感染的幾率較高,死亡率也較高,達12.7%~20.8%[3]。早產兒的皮下脂肪少,棕色脂肪組織尚未發育,因此貯熱和供熱能力均很低,對外界冷熱變化不易作出調節,因而一旦感染易發熱加重病情;早產兒胃腸發育不全,食物消化能力不好,胃腸道菌群易失調,發生胃腸感染,從而出現腹瀉等癥狀;另外,早產兒呼吸系統仍未完全發育,肺泡發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質,不僅容易出現呼吸困難,還加大了新生兒肺炎的患病幾率。總之,早產兒的諸多機體功能的發育不完善決定了早產兒成為感染的高危群體,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在對待早產兒時格外注意無菌操作,盡量避免早產兒院內感染的發生。
本研究旨在觀察醫護人員手衛生干預對降低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效果,為臨床切實推行醫護人員手衛生行為條例提供參考依據。經比較得出:觀察組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手衛生行為一般能做到每次無菌操作時都進行手部清潔,無菌觀念較強,手衛生執行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此基礎上研究還發現,嚴格遵守手衛生行為的觀察組的早產兒發生臍部感染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膿皰瘡的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膿皰瘡是由化膿球菌感染造成的皮膚疾病,接觸早產兒的過程中,如若手部不干凈,極易將細菌帶到早產兒的皮膚上,早產兒皮膚較薄,免疫防御屏障還不健全,容易發生膿皰瘡;觀察組的新生兒肺炎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邢娟的研究結果一致[4],這說明醫護人員將不潔凈的手帶入早產兒的生活環境,導致早產兒的空氣環境中有致病菌,一些對成人不致病的細菌可能容易侵入免疫力較差的早產兒體內,再加上早產兒肺部發育不全,肺泡還不成熟,因而產生了新生兒肺炎。這說明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手衛生行為能夠從各方面降低早產兒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早產兒提供一個更加安全清潔的環境。
實施醫護人員手衛生干預措施能夠明顯降低早產兒發生臍部感染的幾率,降低新生兒膿皰瘡以及新生兒肺炎的發生率,因此,醫護人員手衛生干預行為能夠有效降低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幾率,建議臨床對早產兒進行護理時加以手衛生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