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450000)王謙謙
1.1 對象 收集本院外科病房2017年1月~2017年7月間接收的擬行手術的60例患者,對象收集標準:①均經影像學及手術病理檢查確診;②均擬行手術治療,且滿足相關手術指征;③年齡均超過18歲;④肝腎功能正常;⑤均同意參與研究并簽字。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及意識障礙的患者;②伴手術禁忌癥者;③存在寫、讀及聽障礙者;④終末期癌癥患者。參考隨機雙盲分組法對本組60例患者開展隨機分組,共兩組:參考組共30例,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5.05±6.74)歲。護理組共30例,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45.61±7.26)歲。對比分析兩組的以上資料可見沒有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考組為其提供常規臨床護理服務,主要為術前講解手術目的、內容及相關注意事項,術后觀察病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通知臨床醫師且及時進行處理等。護理組提供與參考組相同的護理干預服務,且加用全程護理干預服務,包括以下護理措施:①術前干預: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同時通過講解治療成功病例的方法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針對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給予個性化心理疏導,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溝通,使其給予患者充分的支持、陪伴。此外,給予患者合理的飲食指導,術前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進食,且術前禁食12h,叮囑患者注意休息。②術中干預:護士應加強和患者的交流,對患者的信息進行核對,詳細講解手術室狀況,且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做好對患者的保暖工作,密切配合手術室醫師的相關操作。③術后干預:術后給予患者合理的切口護理,對引流液的顏色、引流液量、氣味及性狀進行觀察,且進行詳細的記錄,若伴有血樣、紅色及臭腥味應及時通知臨床醫師。同時,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叮囑患者日常飲食取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清淡易消化類食物,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煙、禁酒。告知患者注意做好自身的清潔衛生工作,以預防感染等并發癥的出現。
1.3 觀察指標 經HAMA、HAMD量表評估干預前、后兩組的負性情緒狀態變化,大于18分代表處于焦慮、抑郁狀態。同時,觀察患者術后的心率、血壓等應激反應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收集并記錄本研究內的全部計量、計數資料,錄入SPSS20.0統計學軟件內開展分析,經以卡方及t檢驗方法分析,若顯示P<0.05則表明比較有顯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HAMA及HAMD評分變化 護理組干預后的HAMA、HAMD評分與干預前、參考組相比均顯著更低(P<0.05)。詳見附表1。
2.2 術后應激指標比較 護理組術后的SBP、DBP、HR等指標與參考組相比均顯著更低(P<0.05)。詳見附表2。

附表1 HAMA及HAMD評分變化

附表2 術后應激指標比較
大量報道表明[1],為外科手術患者提供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服務,對于提高患者的療效及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全程護理為現今常用的護理模式,其主要是經手術前、手術中、術畢后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干預服務,進而最大化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本研究經實踐發現,護理組干預后的焦慮、抑郁情緒程度顯著低于參考組,且患者術后的應激反應也相對更輕,差異顯著(P<0.05),與祁建賓學者[2]報道一致。
綜上,外科手術患者采用全程護理干預服務可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減輕術后應激,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