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462000)安晶晶 何靜 李佳慧
結腸癌為臨床常見病,手術作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可發揮較好的作用[1]。但術后患者胃腸運動恢復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加強對患者早期活動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2]。本研究為探討早期運動護理對結腸癌根治術后病人的影響,對收治的110例患者進行了研究,詳細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110例在我院行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7年1月~2018年1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齡51~76歲,平均(61.8±4.9)歲;觀察組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齡52~75歲,平均(62.6±5.1)歲;比較兩組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性(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方式進行干預,即嚴密觀察患者病情、指導患者用藥等,觀察組則以早期運動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早期膈肌功能鍛煉。術后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取半臥位,并指導患者用鼻吸氣,然后縮唇經口呼出,呼氣時需叮囑患者數數,至7時發出“噗”一聲,以促進膈肌運動,促進通氣功能恢復。②早期被動運動。術后1h便可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肢體活動,規律性地對患者肢體進行加壓按摩,并協助患者進行足趾背屈運動,以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情況,促進功能恢復。③體位改變。術后6h起需協助患者定時更換體位,同時需每2h更換一次體位,且需注意翻身角度,以防壓瘡等并發癥發生。同時可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收腹運動,對于首先活動者,則可協助其進行肢體被動運動,④腹部按摩。術后49~72h,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給予其腹部按摩干預,以患者臍部為中心進行順時針按摩,每次10~15min,一天2~3次,若患者腹脹癥狀較為嚴重,則可延長按摩時間至30min,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此外,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對于體質較弱者可指導其進行提臀運動,體質較好者,則可指導其進行下床運動。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后情況,包括胃管留置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并對比兩組平均住院時間;同時對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0.0處理,計量與計數資料的檢驗方式分別為t與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各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后各手術指標及患者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2 兩組并發癥情況分析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6%,其中共2例患者出現腹脹現象;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其中腹脹4例,腸粘連3例,腸梗阻2例,腹膜粘連2例;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x2=7.07,P=0.008)。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各指標對比
手術是臨床上治療結腸癌的常用方式,其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但手術操作及麻醉處理等極易對患者胃腸道交感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從而導致患者產生胃腸功能減退等現象。以往,臨床上通常認為,術后早期需臥床休息。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認識到早期運動對改善手術患者術后情況有重要幫助。本研究中以早期運動護理方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干預,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膈肌鍛煉、早期被動運動、定時翻身、變化體位及按摩、下床運動等有利于機體合成代謝,對改善患者肢體血液循環情況,預防血栓形成有重要幫助。且早期進行運動干預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對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促進患者及早康復有重要幫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各手術指標及患者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為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實施早期運動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并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