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婦幼保健院(467000)宋會鴿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新生兒科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危重疾病,主要是因為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導致[1]。在現代醫學技術逐漸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質也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應用,也顯著降低了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病死率和并發癥[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8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均為我院新生兒科2014年2月~2017年5月所收治,全部患兒均滿足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相關診斷標準[3]。隨機將80例患兒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中,23例男性,17例女性;胎齡為28~36周,平均胎齡為(31.2±0.8)周;體重為1.1~3.3kg,平均體重為(2.5±0.4)kg;18例為剖宮產,22例為自然分娩。實驗組中,25例男性,15例女性;胎齡為29~36周,平均胎齡為(31.6±0.4)周;體重為1.0~3.3kg,平均體重為(2.8±0.3)kg;17例為剖宮產,23例為自然分娩。在基線資料方面對照組和實驗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1 治療后6小時的血氣分析結果(±s)

附表1 治療后6小時的血氣分析結果(±s)
(mmHg) pH PaO2/FiO2(mmHg)組別 例數 PaO2(mmHg)PaCO2實驗組 40 58.4±4.3 45.2±1.7 7.35±0.10 189±22對照組 40 52.1±3.5 50.1±2.2 7.22±0.07 171±18 t 7.1865 11.1464 6.7357 4.0049 P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n)
附表3 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觀察(d,±s)

附表3 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觀察(d,±s)
組別 例數 機械通氣時間 住院時間實驗組 40 5.7±0.6 31.3±21.3對照組 40 9.6±0.5 56.2±24.7 t 31.5813 4.8284 P 0.05 0.05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常規治療,如抗感染、預防出血、吸氧、吸痰、機械通氣等;實驗組則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選擇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選擇注射用肺表面活性物質珂立蘇,用藥之前應通過手心溫度對藥瓶進行10~15分鐘的加溫處理,然后將藥物注入到5ml注射器內,選擇氣管插管有效清除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然后緩慢將藥物注入到氣管插管,完成給藥后,選擇復蘇囊進行1~2分鐘的加壓通氣。治療期間應對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給藥6小時內不能進行拍背和翻身,給藥后6小時采集患兒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并對患兒是否發生并發癥進行密切觀察。
1.3 臨床觀察指標 ①對患兒治療后6小時的血氣分析結果進行觀察,具體指標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合指數(PaO2/FiO2)、pH值。②對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記錄,如氣漏、顱內出血、肺炎、敗血癥等。③對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統計記錄。④對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判斷標準為[4]:臨床癥狀、體征徹底消失,血氣指標和兩肺紋理均恢復正常則表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血氣指標有一定改善,X線檢查結果顯示陰影部分顯著改善則表示有效;病癥沒有變化,或者加重則表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軟件來統計和分析本實驗相關數據,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 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實驗組的97.5%(39/40)顯著高于對照組80%(32/40)(P<0.05)。
2.2 治療后6小時的血氣分析結果 治療后6小時,實驗組的PaO2、pH值、PaO2/FiO2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1。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 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2。
2.4 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觀察 在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實驗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3。
臨床研究發現,呼吸窘迫綜合征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則是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主要原因[5]。如果機體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則會壓縮肺泡,導致肺內血液出現分流,對肺內氧合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病群體主要為早產兒,足月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幾率并不高[6]。臨床中如果未能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對其生命造成嚴重威脅。
現階段臨床中在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進行治療時,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能讓患兒有效度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階段,讓其生存率顯著提高[7]。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生理功能主要為:①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能有效擴張肺泡,讓其容積保持穩定,避免呼吸末期肺泡發生萎縮。②讓肺泡和毛細血管兩者保持平衡,避免出現肺水腫。③有效清理肺內液體,避免毛細支氣管功能受阻。④讓呼吸系統的抵抗力顯著提高。本研究中,治療后6小時,實驗組的PaO2、pH值、PaO2/FiO2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實驗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能讓肺泡表面張力顯著降低,擴張肺泡,讓其不會出現塌陷,保證充足的氣體交換,促進排出二氧化碳,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此外,在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實驗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總之,在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進行治療時,選擇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能對患兒的臨床癥狀進行顯著改善,讓其治療時間縮短,而且還能讓臨床療效顯著提高,讓并發癥減少,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