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463400)徐飛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臨床上多以跨傷椎后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但其有局限性,并易引發各種并發癥,術后預后不佳[1]。本研究通過給予胸腰椎骨折患者不同的手術治療,以探討適用于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平輿縣人民醫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按入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A、B組,每組43例。A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37~68歲,平均(52.4±4.6)歲;B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8~70歲,平均(52.7±4.5)歲。
1.2 方法 兩組患者都采取全麻處理,取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行手術切口,在C型X線機透視下充分暴露傷椎及相鄰椎體棘突、椎板。A組采用常規的跨傷椎后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在患者傷椎上下椎體椎弓根處置入螺釘,對其進行復位內固定后,在外椎板關節突處植骨融合,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半椎板或全椎板減壓,將螺釘在C臂機的X線透視下鎖定椎板,并在椎體內置入人工骨。B組采用經傷椎椎弓根植骨置釘后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在患者傷椎及相鄰椎體植入椎弓根植骨置釘,擴大椎弓根高度及寬度,植入納米人工骨,連接椎弓根完整螺釘,采用三點頂壓法對壓縮傷椎和后凸部位進行按壓,再進行復位內固定。根據患者傷椎間隙大小,進行撐開復位,恢復傷椎的椎體高度。兩組患者術后都使用抗生素進行4天左右的抗感染治療,并根據引流情況,確定引流管拔除的時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治療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療效評定標準:無效:經X線片檢查,顯示骨折處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有效:X線片檢查顯示骨折部位明顯愈合,且患者無疼痛癥狀;顯效:X線片檢查顯示骨折部位完全愈合,且無疼痛癥狀。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處理所有研究數據,計數、計量數據用例數(%)和(±s)表示,組間對比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對比 兩組術前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B組術后的椎體高度及Cobb角明顯低于A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B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7%(42/43)明顯高于A組的86.04%(37/43),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A組中螺釘松動和內固定斷裂各2例,3例內固定松動,B組僅1例內固定松動,B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33%,1/43)明顯低于A組(16.28%,7/4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n,±s)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n,±s)
組別(n=43)Cobb角(o)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A組 6.7±1.3 5.2±1.2 8.3±2.6 7.5±2.3 B組 6.8±1.2 1.4±0.5 8.4±2.5 4.1±1.3 P >0.05 <0.05 >0.05 <0.05椎體前緣高度(mm)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近年來經傷椎椎弓根植骨置釘后路復位內固定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本次研究給予胸腰椎骨折患者不同的手術治療措施,結果顯示B組術后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恢復效果明顯優于A組,且其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但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表明經傷椎椎弓根置釘后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能改善患者的椎體復位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增強臨床療效。主要原因在于該手術療法能有效固定三點,減輕懸掛效應,降低椎體后凸發生率,可增強傷椎支撐力,減輕正常椎間盤的牽拉力度,有助于傷椎的恢復,預防椎體后期高度丟失[2]。
綜上所述,經傷椎椎弓根植骨置釘后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能促進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的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適合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