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3)張瑞楠 劉慧麗
1.1 臨床資料 本組低體重重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共570例,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均285例,其收治時間:2014年1月~2017年1月。研究組中男140例,女145例;月齡為6d~3個月,平均月齡(1.11±0.86)個月;體重是1.1~6.4kg,平均體重是(2.46±1.15)kg;對照組中男142例,女143例;月齡為9d~3個月,平均月齡(1.71±0.35)個月;體重是1.3~6.4kg,平均體重是(2.75±1.06)kg;兩組患兒平均體重、性別分布以及平均月齡等基線資料無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遵醫囑給藥、生命體征監護等,并對患兒家長進行口頭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等,隨機予以情緒安撫,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研究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強化護理干預,其干預內容包括:①體溫監護:由于新生兒溫度調節的機能發育不完全,建議采用暖箱為新生兒提供適宜的中性溫度環境,注意控制暖箱溫度,并加強對暖箱的巡視,避免造成新生兒燙傷。同時,保證患兒四肢溫暖,并觀察其反應情況,預防因體溫短時間內快速升高而出現抽搐癥狀;②預防并發癥:積極預防術后感染,尤其應加強對肺部感染、肺水腫預防,依據實際情況應用微量泵補液、給藥等,嚴格控制、記錄其每小時的出入量;③安全喂養:在增強營養供給同時,預防不良反應。同時,患兒脫機后6h予以少量飲水,不要直接喂奶,可予以鼻飼奶或者靜脈高營養。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觀察患兒有無嗆咳,隨后慢慢轉換成流質飲食。若患兒有腹脹、嘔吐、惡心等癥狀,延長其禁食時間;④動脈置管出血預防:護理人員應定期監測其動脈置管通暢與否,并確定其穩定性良好,預防接頭部位脫開而出血,同時極強對動脈壓波形觀察,若有異常則立即報告醫師,分析原因后予以相應處理。對穿刺部位應用舒適3000敷貼、無菌紗布等加壓覆蓋,并控制患兒活動量,注意觀察布局等,預防出血等意外事件發生,如有滲血,則在穿刺點覆蓋吸水敷料,另外注意維護有創置管部位等。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兒護理前、護理后的體重;②自擬患兒家長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患兒家長對整體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其中,滿意者在滿意一欄打鉤,而不滿意者則在不滿意一欄打鉤;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x2檢驗;若存在統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1 護理前后的體重變化 護理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兒體重無統計學比較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兒體重重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2.2 家長滿意度 研究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是99.65%,與對照組患兒家長滿意度95.09%相比較高,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
附表 兩組患兒的護理前后體重變化比較(kg,±s)

附表 兩組患兒的護理前后體重變化比較(kg,±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2.46±1.15 8.38±0.74對照組 2.75±1.06 5.16±0.59 t 3.130 57.438 P 0.000 0.000
臨床上在低體重重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術期需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但常規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一般,建議應用優質、周密的護理方式。研究組患者即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強化護理干預,從體溫、并發癥、喂養、動脈置管四個層面實施護理干預,效果肯定。首先,患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且機體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加上體外循環影響,術后容易出現低體溫反跳性上升等情況[1][2],應嚴密監護,并提供相應護理干預,保證患兒體溫處于安全范圍內;其次,因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特殊性,患兒容易并發左心功能衰竭等,應積極預防并發癥;再者,因鎮靜藥物、麻醉、氣管插管等需應用呼吸機,可能引發胃腸道功能障礙等,需保證患兒喂養安全性,即提供安全喂養護理;最后,動脈置管出血預防可進一步保證患兒安全性。
綜上所述:研究組患兒護理后的體重重于對照組,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證明了強化護理干預在低體重重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