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450000)郭歡歡 王玉霞
白血病是兒科中發病率較高的腫瘤疾病。臨床中治療小兒急性白血病主要以化療手段為主,其中誘導治療是患兒治療的關鍵階段,關系著患兒的生命質量以及長期無病生存等。由于患兒及其家長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需要良好的情感支持及疾病的護理指導,因此需要給予患兒及其家長有效的護理干預[1]。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能夠為白血病患兒的家庭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以及良好的疾病護理指導,因此本文將探討家庭護理對白血病患兒的影響作用。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兒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診治的白血病患兒共計64例為研究樣本。隨機將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各組均32例,分別定義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男17例,女15例;患兒年齡2~14歲,平均年齡(6.2±0.2)歲。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患兒年齡1~13歲,平均年齡(6.3±0.4)歲。兩組患兒的一般常規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分組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基礎的臨床護理、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及健康宣教等;觀察組患兒在該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以患兒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1.3 評價指標 以HAMA焦慮量表及HDMA抑郁量表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況進行比較;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并發癥情況。
附表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HAMA及HDMA心理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HAMA及HDMA心理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間 HAMA(分) HDMA(分)觀察組 32 干預前 14.62±2.07 12.36±2.51干預后 10.03±1.37 10.82±1.04對照組 32 干預前 14.58±2.11 12.42±2.43干預后 12.26±2.15 11.31±2.62 P 0.001 0.0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兒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的心理狀況表評分差異不顯著,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的心理狀況改善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患兒,具體比較結果見附表。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構建家庭式治療環境 通過構建家庭式的治療環境,能夠使患兒及家長放松身心,更好的擺脫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首先應該保持患兒病房的干凈與舒適,病房中的設施布置以及制定規定等均應從患兒的實際需求來出發。在護士站及走廊等區域可懸掛白血病的健康宣傳圖片,在病房中為患兒布置玩具,并為患兒播放其喜歡的動畫片等,以緩解患兒及家長的緊張、焦慮等情緒;在病區中設置洗澡間,為患兒提供洗浴床或洗浴車等,提供可移動式的輸液架,方便患兒家長進行調整,在病區中盡量呈現出家庭版的布置環境。
3.2 注重與患兒及家長的有效溝通 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的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患兒及家長的內心想法與感受,以輕柔和緩的語氣安慰并鼓勵患兒,同時叮囑患兒家長應積極配合護理并參與護理,解答患兒家長的疑問,并傾聽家長的想法,幫助患兒及其家長盡快擺脫不良的負面情緒,建立康復的信心。當患兒出現異常癥狀時,應指導患兒家長正確的配合方式,以確保及時的對患兒進行救治。針對部分行PICC置管患兒,應與家長配合監測患兒的導管情況,固定好導管,并叮囑患兒減小患側的活動量。
白血病患兒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壓力都非常大,再加上患兒長期接受化療,因此身心都遭受巨大的痛苦,常常存在焦慮、害怕等消極情緒,甚至有些患兒及家長存在消極治療的心態,嚴重缺乏治療依從性,影響了患兒的治療,因此通過以患兒及家庭為中心開展的護理,不僅能夠緩解患兒的不良心理情緒,更重要的是給予患兒家庭良好的情感支持,使患兒及家長都能夠樹立康復的信心,進而更好的提升治療的依從性,有效的配合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急救與護理等工作,從而提高患兒生命質量[2]。
綜上所述,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護理可有效改善白血病患兒的心理狀態,降低并發癥率,對于提高患兒生命質量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