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院(450000)于靜亞
腦卒中在臨床較常見,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患者的生理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長期的病痛折磨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影響預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我院開展了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面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診的94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利用隨機號碼表抽取樣本,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齡為49~77歲,平均年齡為(50.31±4.15)歲;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為50~76歲,平均年齡為(50.19±4.2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患者進行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補液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康復護理指導等。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潔衛生工作,避免感染,為患者定期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指導患者家屬配合患者合理飲食;指導患者家屬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附表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附表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分組 生理機能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活力 精神健康 生理職能 總體健康觀察組(n=47) 83.49±2.55 85.08±1.68 79.48±2.77 62.58±2.15 73.59±2.15 81.09±2.77 80.19±2.15對照組(n=47) 79.28±2.68 78.29±2.45 69.58±2.15 53.08±2.15 68.09±2.77 69.48±3.15 68.79±2.44 t 11.319 27.708 24.502 30.292 17.538 28.734 36.351 P 0.049 0.042 0.044 0.038 0.046 0.041 0.035
觀察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多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向患者講解相關的知識,減少患者的疑慮,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輔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取36條目-簡明健康情況調查量表(SF-36)評估[2],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9.0對結果進行數據錄入、統計學輸入及結果輸出分析,數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檢驗水準控制為α=0.05,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腦卒中臨床較常見,偏癱是其常見癥狀,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3]。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患者的中樞神經結構和功能有一定的變化,通過對患者實施必要的干預,可以實現中樞神經結構功能重現,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患者經心理護理后,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分析其原因,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通過和患者進行積極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疑惑,為患者進行詳細講解,對疾病相關的知識進行介紹,以干預后康復的病例進行舉例,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從而積極配合相關治療,提高預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恢復包括多個方面,在生理機能方面,通過康復訓練,有顯著提高,在社會功能、情感職能、活力、精神健康、生理職能等方面,通過干預,利于患者更好的融入社會,積極參加社會簡單活動,心理狀況良好,總體生活質量改善明顯。
總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