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467000)馮雅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1月確診為牙周炎患者120例。按照隨機分組方法,將120例牙周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有69顆患牙,觀察組有76顆患牙。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34例和女26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0.15±10.1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33例和女27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1.23±11.03)歲。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文化程度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的牙周炎患者均給予常規的口腔清潔護理及治療,觀察組常規護理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全程規范化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人員向牙周炎患者講解牙周炎治療的一些相關知識,使患者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并耐心引導患者,減少患者的恐懼感,從而在手術中放松身心更好地接受治療,以及做好術前的一些準備工作;②術中,可以適當與患者聊一些輕松話題或者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以緩解患者緊張的心情。手術過程中,要保證視野清晰,可以在患者的口角處放置吸引器,便于口腔中因長時間未閉合產生的大量唾液以及在手術過程中產生的血液及時吸出,有助于操作;③術后,護理人員及時叮囑患者避免吮吸唾液,減少出血的可能性。同時提醒患者術后的飲食主要以粥類的流質、面包類的軟性食物為主,減少因食用過熱或者過硬的食物導致出血。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都要向患者講解保持口腔衛生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后的生活當中要保持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正確刷牙以及經常漱口的的良好習慣。
1.3 評價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的GBI、PLI、PD、AL、牙周炎治療效果的差異性。治療效果: 經過治療,患者牙周炎改善顯著,牙齦出血、齦炎等臨床癥狀消失的為顯效;經過治療,牙周炎得到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的為有效;治療后牙周炎癥狀無任何緩解或癥狀變重的情況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牙周炎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79%(69/76),高于對照組73.91%(51/69),P<0.05。
2.2 牙周炎指標 觀察組治療后GBI、PLI、PD、AL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誘發牙周炎的因素很多,比如牙石、食物嵌塞、菌斑等,從而引發的牙周組織炎癥及感染的一種感染性疾病。牙周炎的治療原則是消除局部治病因素,以清除牙菌斑、牙結石等為主,抑制牙齦炎癥反應,刺激牙周組織再生,并穩定的保持臨床療效[1]。
附表 兩組牙周炎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牙周炎指標比較(±s)
組別 患牙 GBI PLI PD(mm) AL(mm)對照組 69 1.65±0.39 1.52±0.45 3.33±0.59 3.32±0.76觀察組 76 0.54±0.43 0.68±0.31 2.62±0.41 2.54±0.54 t 16.223 13.189 8.477 7.1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大多數的牙周炎患者對其病癥的認識不是很深,對于口腔的自我保護觀念很薄弱,從而容易延誤治療的最佳時間或者治療之后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此次研究表明,觀察組在常規治療以及護理的基礎之上,加之全程規范化的護理,牙周炎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的改善,BI、PLI、PD、AL指標均降低。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觀察組不僅在術前進行牙周炎相關知識以及治療過程的講解之外,術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保證其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保持心情放松,便于手術的正常進行;在術后,護理人員叮囑患者治療之后的一些注意事項,保證其口腔的清潔、正確的刷牙方式以及經常漱口的習慣,減少牙周炎復發的幾率;護理干預后,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療,維護口腔衛生,保持治療效果,對避免炎癥的繼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
綜上所述,全程規范化護理干預使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可抑制炎癥進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