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463000)王培培
研究顯示,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提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依從性[1]。本研究現對綜合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以及依從性方面的影響作具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精神分裂癥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 8例;年齡1 8~6 2歲,平均年齡(37.24±8.21)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2.05±1.12)年。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37.18±8.13)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病程(2.11±1.07)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用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心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支持心理干預:關注患者日常活動,依據具體病情與其交流溝通,傾聽患者傾訴,提升其信心。②認知療法: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判斷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度,對所存問題進行分析,進行針對性的疾病知識講解,耐心解答疑惑,積極引導患者與人溝通,積極配合治療。③健康教育:向患者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的講解,對藥物的治療作用及不良反應、服用藥物的重要性等進行講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④家庭心理治療:家庭支持對患者治療效果存在很大影響。對患者及家屬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干預,講述心理教育、家庭溝通及支持的技巧,使家屬熟悉患者心理并妥善對待。⑤社會支持:精神分裂癥治療周期漫長,易對患者家庭經濟造成影響,導致產生負面情緒。應鼓勵患者家屬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面對現狀,積極尋找社會資源,解決實際困難。
1.3 觀察指標 ①認知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評價表(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進行評估,涵蓋處理速度、警覺性、工作記憶、視覺記憶、迷宮測驗、社會認知等7個心理維度,每項分別10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2]。②治療依從性。采用藥物治療依從性(CTAT)進行評估。主動遵醫囑服藥視為主動依從;需醫護人員或家屬監督服藥視為被動依從;拒絕服藥、病情加重時才進行服藥或擅自停藥換藥視為不依從。依從率=(主動依從例數+被動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認知功能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MCCB評分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治療依從性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MCCB評分比較(±s,分)

附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MCCB評分比較(±s,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n=42) 43.31±9.78 53.06±8.21 4.948 <0.05對照組(n=42) 43.27±9.92 47.24±8.13 2.006 <0.05 t 0.019 3.264 P>0.05 <0.05

附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n(%)]
結果顯示,在實施綜合心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MCCB評分及治療依從性均明顯較對照組高,表明實施綜合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存在明顯的改善作用,且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率,使患者充分意識到堅持服藥治療的重要意義,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本研究中綜合心理干預的實施主要通過5個方面進行。通過對患者采取支持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自信心;通過對患者實施認知療法,幫助患者改善對疾病的認知領悟,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進行了解,明白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提高治療依從性,通過家庭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持,使患者對自己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定位能夠有深刻的認知,明白自身對于家庭的重要意義,提升治療疾病的決心,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心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提升其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