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王盈秋
摘 要:語言測試中的反撥效應一直是教育領域很熱門的研究問題。本文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來分析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的反撥作用,并探討了如何提高語言測試的正面反撥作用,以促進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語言測試 反撥作用 語言教學
Abstract: The backwash effect in language testing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educational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wash function that language testing has effect o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role of backwash effect in language tes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 language testing; backwash effect; language teaching
1. 反撥作用的概念
“反撥效應”(backwash effect)是指在教育領域中測試對教學和學習的影響或作用。反撥作用是語言測試社會效果質量標準的一個重要方面。Huhges將反撥作用定義為“語言測試對教與學所產生的影響”,并指出語言測試對于教與學可以有好的與壞的影響。Mesisck認為 “反撥作用是指測試不同程度地影響從事語言教學的教師和從事語言學習的學生去做他們本來沒必要去做的事情”,這種影響“應解釋為反撥作用”。Wall和 Alderson在另一方面也確切地指出,測試的開發者和應試者不僅僅認為語言測試對于教與學有重要的影響,更實際地調查了具體的領域(例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就評估的方法等),積極和消極的方向和預測的影響的程度。iLzHamp lyons也指出 “反撥作用這個術語用于普通教育、語言教育和語言測試中,用來解釋一種產生測試、教學和學習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很顯然,反撥作用不僅僅有潛力影響個人,也可以影響整個教育系統以及測試者需要調查的方方面面。因此,反撥作用的影響也要比簡單的教學的測試影響要復雜得多。
2. 測試的影響
2.1 測試對學生的影響
測試對學生的影響主要從參加考試或備考的體驗、考生考試成績的反饋信息以及根據考試成績對考生做出的決定這三個方面得以體現(Bachman & Palmer,1996)。例如,學生為了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會占用很多課外時間來學習英語,而考試本身也可以為考生提供一些信息,如背景知識、語言知識等。對考生成績所提供的反饋也會對其產生直接的影響,全面的、有意義的、相關的反饋會使考生對考試產生認同感,不全面、不客觀的反饋可能會對考生有不利影響。根據考試成績對考生做出的決定,如入學、升級、分班等對考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公正、公平的決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2.2 測試對教師的影響
測試對教師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為對教學的影響(Bachman & Palmer,1996)。教師可能會根據某個特定的考試來調整教學安排、教學內容甚至教學態度等等。例如,對于大型的全國性的四六級考試,教師可能花半個學期甚至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備考訓練,課堂內容多以考試涉及的內容為中心。
3.提高正面反撥效應的途徑
測試的反撥效應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Hughes,1989)。進行反撥效應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減少負面反撥效應、提高正面反撥效應的途徑。為此,國內外教育學家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3.1 Hughes的觀點
Hughes提出了提高的七點意見:測試要培養能力;測試內容覆蓋面要廣并具有不可預測性;使用直接測試;使用尺度參照;成就測試要基于教學目標;使學生和教師了解測試;必要時向教師提供協助。由此可知,測試正面反撥效應與測試效度顯著相關。
從考試成本考慮,要完全做到以上幾點,特別是直接測試,是比較困難的,可能有違考試實用性原則。因此,他指“出當我們覺得某種測試方法有助于提高正面反撥效應,而其高昂的成本又使我們望而卻步時,我們須反問自己:這個測試起不到正面反撥效應的代價有多大?如果把測試的成本與教師、學生浪費的時間及精力相比較,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們無法償還放棄具有正面反撥效應的高成本測試的代價”(Hughes1989:47)。教育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在測試信度與效度、主觀題量和客觀題量等問題之間難做抉擇時,可以參考Hughes的觀點。
3.2 Bailey的觀點
Bailey歸納了提高測試正面反撥效應的四個方面:語言學習目標測試的真實性、學習者的自主性和自我測評、測試結果的反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檢驗測試是否具有正面反撥效應的八條標準:測試參與者是否了解測試的目的和測試結果的用途;測試結果的反饋是否清楚、詳盡和及時;測試參與者是否認為測試結果公正、可信;測試是否測了課程計劃的教學內容;測試是否基于明確的目標和目的;測試是否基于正確的理論原則;測試是否使用了真實的語篇;測試任務測試參與者是否進行了自我評估。Bailey所說的“測試真實性”與Hughes的“直接測試”如出一轍。對于自我評估與自主學習、正面反撥效應的關系,Bailey認為自我評估使學生在評估自己的語言水平和學習成績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了解自己在學習方面的不足,對自己的整體水平和技能有一個實際的認識;看到自己現有水平與希望達到的水平的距離會使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大、目標更明確。
4.總結
科學的測試會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而不科學的測試則會起到反面的阻礙作用。因此,我們在力求提高測試對教學產生的正面的、積極的反撥作用的同時,避免其負面的、消極的反撥作用。Hughes、Bailey等語言學家都曾對提高語言測試的正面反撥效應、克服負面效應提出了許多應對方法,測試內容覆蓋面廣并具有不可預測性、真實性;測試要著重培養能力;盡量使用直接測試;測試形式多樣化等。要提高語言測試的正面反撥效應,就必須提高語言測試的信度和效度,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測試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從測試的內在因素考慮,測試的內容和技巧必須與教學目的一致,使試卷本身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從測試的外在因素考慮,要正確運用測試手段,避免影響測試信度、效度的干擾因素出現,保證測試的真實性、可靠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Bachman L F,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7- 42.
[2] 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1.
[3] Alderson J C, D Wall. Does backwash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4] 黃大勇.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概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4).
[5] 馬云桂.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的反撥作用[J]. 教育導刊, 2002,10
作者簡介:李冰(1990.1.30),女,遼寧阜新人,碩士(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