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陽
摘要:本文試圖從文化認同、歷史差異等方面找到中德兩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相似之處,從而闡釋為什么在我國現代設計教育改革伊始選擇包豪斯作為我國設計教育改革的范本。
關鍵詞:包豪斯 設計教育 文化傳統
一、包豪斯設計教育的誕生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爆發了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后這股浪潮迅速席卷歐洲大陸。機械的引進致使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機器取代了手工生產,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人類的物質文明日漸繁榮,到19世紀70年代,以內燃機的發明和推廣、電力的廣泛使用為特點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更是將人類帶領到真正意義上的大機器生產。
新技術和新材料的迅速普及帶來生產效率成倍增長、生產成本快速下降、社會空前繁榮的美好景象。機器和大工業生產方式的降臨,不僅宣示著極具創造性的傳統手工行業正在走向衰亡,也預示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引起的產品粗制濫造和審美標準的失落”。基于這樣的文化背景,19世紀末英國人莫里斯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試圖通過復興傳統手工藝及重建藝術與設計的聯系,來探索新的時代背景下藝術設計的發展道路,消除工業生產所造成的設計與制作相分離的弊端。1900年前后,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也興起了“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的“新藝術運動”。由于缺乏對工業社會到來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兩次運動都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丑陋的,同時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使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產品技術與藝術的矛盾。而德國建筑師高弗雷·森帕和英國人亨利·科爾則意識到,技術的進步是無可逆轉的,要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產品技術與藝術的矛盾,只有興辦教育,而這種教育模式應當與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培養出來的應該是“在基本工作方法上訓練有素,對形式設計與機器設計的元素及其構成法則都了如指掌”的設計師。這種辦學理念在包豪斯得到了實踐,并發展成一種工業時代的設計理論和辦學思想。
德國制造聯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支持的促進產品藝術設計的中心,在德國現代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的目的是協調藝術、工藝、工業和貿易諸多關系,從而改善德國產品的質量。它提出了“藝術、工業、手工藝的有機結合”,明確指出“機械與手工藝的矛盾可以通過藝術設計來解決”。以時任制造聯盟主要成員的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為首的教育改革者力求把藝術設計和工業生產結合起來,提出:一切藝術教育都應該以工藝訓練為基礎;美術和工藝技巧、建筑以及工程門類應同等對待。格羅皮烏斯特立獨行的設計思想和理念使他后來終于成為“包豪斯”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校長。
19世紀末,整個歐洲包括美國在內都建立了工業化社會,而且都認識到設計教育的重要性,并積極地發展本國的設計教育,為什么德國的“包豪斯”會后來者居上,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教育學院呢?這需要從德國當時的社會現狀來思考。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起步,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于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德國和英國、美國或其他資本主義強國不同,它是一個原材料蘊藏并不富裕的國家,在科學技術、管理水平和經濟實力方面也趕不上當時的美國,因此,“它極其倚重它所特有的熟練工人以及它的工業力量,生產出復雜細致的優秀產品用于出口。”[1]這種情況導致了兩種結果,一是使社會對設計師的需求與日俱增;二是使當局意識到必須采用全新的方法來進行藝術教育。因為,德國人相信,藝術教育的改革問題是關系到德國經濟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自從19世紀末以來,他們就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能把工藝與美術緊密結合起來的教育方式。正是這樣的社會背景催生了“包豪斯”的誕生。
二、當代中國設計教育的文化參照
在我國現代設計教育改革伊始,有很多的設計教育范本可供選擇,比如美、英、法等國的設計教育模式,但為什么還是選擇包豪斯作為我國設計教育改革的模本呢?這是由于中國和德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有許多的相似之處,這種相似性不僅表現在文化認同方面,而且在文化差異和歷史差異方面也有一定的可比性。
今天的中國仍然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為了不使現代化變成西化的代名詞,避免步西方的后塵,我們不但要對西方的現代化經驗進行批判式吸收,更需要對中國的文化傳統和自鴉片戰爭以來一個半世紀的現代化奮斗史進行梳理和總結,并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新進行闡釋。在這方面,孕育出包豪斯設計及教育理念的德國文化的現代化道路對我們有很大啟發意義。和英國、法國相比,德國是現代化發展開始時間比較晚的國家;和美國民主革命和產業革命緊密結合的現代化模式相比,德國由于民主化相對落后,也導致了現代化成果不夠完善,但德國無疑卻是現代化歷程中最具特色的國家,“它比較強調文化傳統在現代化進程當中的重要性以及民族文化認同對于民族意識培植的緊迫性”[2]。正是這種強調自我反思、內在批判和對人的存在價值的關注,使德國走上了一條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的現代化道路。而包豪斯也是在堅持德國理性主義精神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注重人文關懷的人性化設計作為理性主義設計的重要補充內容,最終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正是這種植根于深厚民族文化傳統的創新,使得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教育體系能夠成為世界現代設計史和設計教育史的一座豐碑。
德國的經驗使我們認識到,文化傳統作為民族精神的表征和文化認同的基礎,并不會成為一個國家、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旅并不是一定要采取徹底的文化革命的途徑才能實現轉型。中國的現代設計和設計教育要能夠在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務,需要設計界和設計教育界借鑒德國在開發利用傳統文化和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經驗,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英)弗蘭克·惠特福德著,林鶴譯,包豪斯[M].三聯書店,2001:23.
[2] 曹衛東.文化現代性:中德現代化比較研究[J].文藝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