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榮臻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情消費也是水漲船高,成為當下農民沉重的經濟負擔;農村中人情消費的盛行,使得農民可用于消費的、提升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收入相對下降,導致很多農民感覺辛辛苦苦一年,真正到自己手里的錢卻沒多少。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和理論分析,對農村人情消費的現狀進行一般性研究。
關鍵詞:人情費 農村 農民 收入 經濟負擔
人情消費就是人們在禮物或者禮金上的支出,俗稱“隨禮”或“湊份子”。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就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消費一直存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情消費也隨著農民的人均收入逐年上升,導致農民實際可支配的收入相對下降;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臺相關政策試圖引導或限制農村中的人情消費,引來各種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政府不應該干預;有的人認為,如今農村的人情消費儼然已經成為農民的不堪承受之重,同時嚴重影響了農村消費升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過對當下農村人情消費的現狀進行研究,從而對農村社會的人情消費做一個較為詳細的解讀。
1.農村人情消費的動機
(1)人際關系網的鉗制
農村的社會關系網絡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并以此為核心向外進行關系網絡的擴展,處于這個網絡中的農民遵循一定的人情法則進行人情消費活動,通過人情消費活動,農民可以在這個網絡中進行感情聯絡或信息交流,從而來滿足自身利益或心理需要。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親屬之間的人情消費總額占了整個農村人情消費總額的70%多。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處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中的農民,人情消費是不可避免的。在實地調查中,9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對親屬的人情消費是合理且不可避免的,只有不到7%的人認為,親屬之間的人情消費應該取消或者以其他形式予以代替,而且這不到7%的人均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1985年以前出生的人都認為,親屬之間的人情消費是血緣關系的佐證,而拒絕親屬之間的人情消費則被認為是無禮的、不懂規矩的。筆者在調查過程中遇到一位大爺,因為沒有被親屬通知去參加該親屬孩子的升學宴,而揚言要與其斷絕來往。可見,以血緣關系為依據的人情消費已經牢牢地印在農民的基因里,并深刻地影響著農民的人情消費行為。
(2) 互惠互利原則
在實地調查中,筆者發現大概有將近20%的人情消費并不發生在親屬之間,而是發生在同學、同事和朋友之間。這種人情消費往往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即通過人情消費,維系與同學、與同事、與朋友之間人際關系和擴展人際關系,從而達到互惠互利。此類人情消費絕大多數發生在年輕一代,很多人堅定的認為,這種人情消費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聯絡感情,另一方面交流信息擴展交際網,說不定哪天就用到別人。互惠互利原則使人情消費在非親屬之間產生,并影響年輕一代的人情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3) 文化習俗的推動
在筆者調查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情消費是發生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里,與通常意義上的婚喪嫁娶不同,傳統節日(除春節外)的人情消費往往以送禮物居多,而禮物的好壞多寡往往代表著關系的親疏遠近。這種文化習俗推動的人情消費成為了人們內心的本能反應,筆者在調查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對此類人情消費是否應該有提出過質疑。
(4)面子的影響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面子在農村人情消費的行為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面子的影響往往體現在禮金的多少上,禮金的多少不僅體現了關系的親疏遠近,同時表面了一個人經濟實力的強弱。在農村人情消費中,有大概30%多的人會在隨禮時送出超出約定所成的禮金,這通常會讓他們感覺自己有面子;在熟人社會的農村,這種行為往往會給他們帶來較好的評價,收受禮金的一方往往會給予懂規矩、有禮節、有能力這樣的美譽,并在人際關系網中迅速傳播,同時會在以后的交往過程中,給予特殊的關注;送出禮金的一方從而收獲了心理滿足,并認為這樣做很有面子。
2.人情消費的種類
(1) 紅白事
此類人情消費的總額占據了整個人情消費總額的40%多,是人情消費中占比最大的一塊。
(2) 過節
此類人情消費總額占據了整個人情消費總額的20%多,是人情消費中消費次數較多的一種,這種人情消費不一定以金錢為主,往往以送禮物為主,雖然單次消費金額并不高,但消費次數較多。
(3) 建房或喬遷
(4) 升學
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支持,近年來農村學生大學入學率穩步上升,升學宴成為農村人情消費的一個新形式。
(5)探病慰問
(6)生日
過生日的人情消費成上升之勢,究其原因在于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前生日并不得到重視,而現在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生日宴,不僅能聯絡感情,還帶有喜慶色彩,成為了人情消費的熱點,而且過生日從原來單詞的小孩滿月慢慢地向老人祝壽發展。
(7)找人辦事等其他
3.總結
人情消費是農村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情消費也有了諸多新變化有了新特點。其中,各種新出現的“巧立名目”的人情消費往往使得農民不堪重負、疲于應付,同時也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