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聰 劉希瑞
摘 要:互聯網的持續高速發展使網絡語言成為當代社會語言系統中不可或缺且的一部分,作為新時代的產物,網絡語言具有鮮明的自我特色與獨特的發展前景,而探究網絡語言的影響因素與社會的關系也成為廣大語言學者們所探尋的熱點。而傳統詞匯作為網絡語言的最基本來源,隨著網絡的發展更是產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出發,淺談網絡語言中對傳統詞匯所指擴張的這一現象,即“舊詞新用”這一語言趨勢。從而分析其中所蘊含和反應的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分析過程對了解如今網絡用語發展的特點與趨勢也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從而把握并引導網絡詞匯的正向發展。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網絡熱詞 傳統詞匯
1.引言
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018)。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網民的數量也是保持持續性的漲幅。因此,服務于基數如此龐大用戶的網絡用語的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同時網絡熱詞作為網絡用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存在形式,不僅凸顯了網絡用詞鮮明的特征,并且經時間檢驗,對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一些社會熱點都極具敏感性(牟青,2017)。而傳統詞匯本身作為網絡新詞的基本載體,其創新性的“舊詞新用”使網絡熱詞的語言魅力更具張力。因此,對網絡熱詞中“舊詞新用”現象的規律,趨勢與傾向的研究可從一定程度上窺探當代社會語言發展的側重點與風格,同時反思這種新型語言現象背后深刻隱秘的社會原因。而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語言學分支。詳而論之,社會語言學研究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楊永林,2011): 一是語言結構,二是社會語境。社會語言學試圖為語言實際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語言變異現象提供一種整合研討模式與理論解釋,特別是通過考察各種語言變體形式與社會文化影響之間的關系,旨在揭示言語行為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模式,并對變異現象從多維角度進行說明與解釋。這與日益發展的網絡熱詞中“舊詞新用”現象不謀而合。所以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該新型語言現象進行探索與研究恰如其分。
2.傳統詞匯所指擴張的方式
我們在這里所討論的傳統詞匯擴張現象,不是某些詞出于意外而產生的一種變異現象,也不是隨機的現象,即不是因為某個隨意人的特殊使用而意外變得流行。這些詞的擴展是有跡可循的,或者說是可推導的。漢語詞匯的三大構成要素即:語音,語意,語法。這幾個方面共同形成了一個詞匯的三維立體用法,同時也使最基礎的用法。所以本篇論文從這些方面選取網絡熱詞中極具代表性的擴張現象進行分析,進而找到與它時下擴展用法之間的關系,并從中推敲出一些舊詞新用現象的原因。
2.1 語音層面所指的擴張
接觸一個詞匯首先接觸的就是該詞本身的音形,傳統詞匯在語音上擴張的形式表現在語音層面即是詞匯趨于單音化。單音化包含兩種形式,一是原本的多音節詞匯變成較短音節或者單音節。二是包含兩個單音節字組成的雙音節的詞變成單音節。而這些被縮短之后的音節所代表的字,所指由原來自身單音節的或較短音節時所代表的意思,擴張到代表雙音節或者多音節。
如單音節詞“表”,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社科院研究所,2016)的解釋:表,從毛,從衣,“毛”又兼作聲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間加個毛字。古 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從“毛”。本義:衣服上裘的有毛的這一面。這是“表”字最基本的意思。而網絡熱詞中的“表”字,所指則是雙音節詞匯“不要”,以縮音的形式使所指擴張。同理,單音節詞“醬”,在網絡熱詞中所指擴張為“不要”,單音節詞“造”,所指擴張為“知道”。這三個例子屬于兩個單音節字組成的雙音節的詞變成單音節,是在網絡熱詞中最常見最流行的音節所指擴張的形式。而原本的多音節詞匯變成較短音節或者單音節的這種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少,如網絡上一些類似成語的詞匯,它們的結構很相似,都是某句話或某幾個詞的縮寫。例如,“喜大普奔”是“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略形式;“人艱不拆”是歌詞“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縮寫;“十動然拒”說的是“十分感動,然后拒絕”。這些詞匯數量較少,同時存活周期也較短,雖紅極一時但也稍縱即逝。
2.2 語意層面所指的擴張
語意層面所指的擴張即在之前的傳統詞意或字意的基礎上,賦予了創新性的與之前大相徑庭的語意。如詞匯“老干部”,老干部又稱離休干部。離休就是對建國前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戰爭、脫產享受供給制待遇的和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達到離職休養年齡的,實行離職休養的制度。而在網絡熱詞中則指在工作、生活中都是老干部的作風,不追逐潮流,不懂網絡流行語,甚至不怎么玩社交網絡,老派、嚴謹的風格,這種人設置身于當今娛樂圈,給人一種“反差萌”從而吸引更多粉絲關注,總體上是褒義詞,是當今浮躁娛樂圈的一種反向產物。同時還有“演員”(指在現實生活中時常矯揉造作,或者見風使舵等人,用該詞諷刺這群人的虛假與賣弄,網絡流行表達方式:你真是個演員),“小哥哥/小姐姐”(用來指代青春靚麗的少男少女,無關年齡,對外表的關注度較高,可視為帥哥美女的新型替代詞),以及“照騙”(諷刺現在網絡生活中大量的青年男女大幅度的修改自己的自拍,使得自身長相與照片不符從使群眾感到自己收到了欺騙的現象)。語意層面所指的擴張是三種擴張形式中最明顯也是比重所占最大的一種形式。
2.3 語法層面所指的擴張
語法層面的擴張主要指詞類的變化,由原來傳統詞匯所屬的類轉到其他型,比如名詞開拓出動詞的用法,形容詞拓張為動詞的用法等等。比如:“涼涼”一詞,該詞本身出自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涼涼》作為該劇的主題曲,紅遍大街小巷,歌名選自該歌歌詞“涼涼夜色為你思念成河”一句,作為形容詞用來修飾男女主角凄慘唯美的愛情。并且“涼”自身在漢語詞匯中也屬于感官動詞之下的形容詞行列。但當“涼涼”一詞轉身為網絡熱詞之后,便跨行為名詞行列,成為對某事結果的一種具有悲觀色彩的陳述。如“這次考試沒復習,肯定涼涼”,或者“這次杯賽國足又涼涼”。同理,“…一批”也是由傳統用法中的量詞行列轉身到程度副詞,如“今天去購物了,開心地一批”,“馬龍乒乓球大滿貫,厲害地一批”。像這樣轉型進入其他詞匯行列并保留自身意思的擴張現象日益顯著,同時能更長久地活躍在網絡用語中。
3.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探究
3.1 社會性
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主要包含五個方面(萬蘭芹,2011):社會方言學(social dialectics),語言社會學(sociology of language),交際民族志學(ethnography of conmmunication),語言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以及互動社會語言學(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其中第一方面:社會方言學,以階級,職業,年齡和性別等社會因素而形成的社會方言作為他們研究的中心問題,這點與社會各方面構成最基本也是最相關的聯系,并且與當代網絡生活輕齡化趨勢相符合。根據CNNIC第40次調查報告:中國網民年齡結構截至 2017年 6月,我國網民仍以 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 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所以傳統詞匯所指的擴張現象我們不難從社會方言學上找出原因,其中年齡因素與階級因素占很大層面。根據數據我們得出,現在的網絡社會基本上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而青年人的思維活躍度,創新與創造能力,以及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在所有年齡段中均位于前者,新事物出現之后,比如說《涼涼》這首歌,首先是因為歌曲本身好聽而走紅,但緊接著,繁衍出了大量的創新用法,這與網絡用戶自身的活躍程度有很大關系,而年齡也是影響網絡生活的重要方面。年幼的以學業為重,同時受父母的約束,上網時間并不充裕。年長的,工作壓力與家庭壓力兩座大山幾乎已經占據了全部的生活,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理會網絡的日新月異。而年老的,思想也過于固化。所以這些傳統用法所指的擴張都是以年輕人的口味為準,同時需要對某個熱點事件具有一定了解。
其次就是階級方面,現在處處充滿了奮斗在基層奮斗在一線的年輕人。無論是事業剛起步的還是工作處于上升期的,在承受社會給與壓力的同時,他們渴望也急需從網絡生活中得到緩解,因為網絡相對與他們來說是成本最低的娛樂方式。不需要時間成本與消費基礎,只是用幾分鐘時間看幾行搞笑段子或者小視頻,就可以短暫性的逃避一下現實得到慰籍。而且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段子手”為生,通過在網上為大家尋找有趣的視頻或提供搞笑的段子來吸引一大批網民從而獲得點擊率,增加曝光度,吸引商機。同時,大多數網絡熱詞都是由這些段子手發起的。
3.2 認知性
認知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傳統詞匯所指擴張這一現象。認知社會語言學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語義變異和言語變異,認知文化模式研究與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體制的意識形態。其中語義變異和言語變異方面包含了概念轉喻機制和隱喻機制。概念轉喻指本體和喻體在同一個域中進行映射,本體和喻體是一種替代關系,即通過某事物的突顯特征來辨認該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具有鄰近性關系特征。而隱喻指本體和喻體從一個域向另一個域進行映射,兩者屬于不同的范疇,對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對另一事物的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關系特征(李瑛,文旭,2006)。而這兩條理論傳統詞匯所指擴張的形式不謀而合。
概念的隱喻在語音層面和語法層面所指的擴張上表現最明顯,如我們的例子“表”“醬”“造”,這三個字的擴張用法均是因為與原用法有在語音層面具有相似性,簡單來說,即使“不要”的語調頻率加快,與“造”的語調極為相似,所以本著經濟原則,被網民廣泛使用,“醬”與“造”同理。而語法層面,如“涼涼”和“一批”,涼涼作為形容詞的疊字用法,原本形容天氣涼涼的,或者與其他單字組成“凄涼”“悲涼”等,這些表達都容易讓人心生傷感,而面對結果不好之事人們往往才會有這種消極情緒,所以它的擴張用法直接就用作名詞來代替這個結果,如別人問你考試成績怎么樣,你不用回答“沒考好,我沒及格”,直接用“涼涼”一詞即可。
4.結論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詞擴展用法的產生在社會層面必定有它本身存在的原因,如“存在即合理”,如若只是特殊情況,那么在快速更新的社會語言中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并不為大眾所接受。而社會語言學即是為語言實際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語言變異現象提供一種整合研討模式與理論解釋,特別是通過考察各種語言變體形式與社會文化影響之間的關系,旨在揭示言語行為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模式,并對變異現象從多維角度進行說明與解釋(李瑩,2003)。所以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網絡熱詞中傳統詞匯所指的擴張現象進行分析更容易了解青年群體的心理特性以及觀察事物的方法和角度。同時語言作為社會最重要的工具,不僅承載著人們溝通的需要,更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傳統詞匯所指擴張的現象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漢語表達的研究,并體現了語言文化的博大。
參考文獻:
[1] 牟青.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網絡熱詞的發展.[J]遼寧大學文學院,2017,17(5):57-60.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8.http://tech.sina.com.cn/i/2018-01-31/doc-ifyrcsrw0194913.shtml.[2018-7-3]
[3]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四十年[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6):402-410.
[4] 社科院語言所.現在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 萬蘭芹.社會語言學與認知社會語言學之差異評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11(3):106-108.
[6] 李瑛,文 旭. 從“頭”認知—— 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象研究[J].外語教學,2006,27(3):1-5.
[7] 李瑩,社會語言學綜述[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