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作為社會文化的子系統, 既自成體系,又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系統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將復雜性理論引入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從復雜性理論的視域思考教育問題,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的范式和新的思考、看待教育問題的思路,更是改變了傳統教育封閉、單一、線性的教育特點,符合教育的發展趨勢——綜合性、融合性和時代性。
關鍵詞:復雜性理論 教育發展
一、復雜性科學理論
復雜性科學是研究復雜系統行為與性質的科學,它的研究重點是探索宏觀領域的復雜性及其演化問題。復雜性科學理論內容涵蓋范圍大,在此我選取三個比較典型的理論進行闡述。
1、混沌理論:混沌理論認為系統內部的一個微小運動通過一系列復雜事件鏈的作用 ,會被放大,最終產生數倍于動作本身的影響。蝴蝶效應就是混沌理論的一種表現。混沌理論表明了事物并非除了決定性,就是隨機性。事物中既包含規律性,又包含隨機性因素。
2、協同學
協同學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例如,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系統在整個社會系統中屬性不同,分工不同,但是它們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3、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霍蘭認為由具有主動性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進化,并稱這樣的系統為復雜適應系統。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系統演化的動力本質上來源于系統內部,微觀主體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觀的復雜性現象。
我們可以把教學系統看成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由具有主動性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獲得知識能力、情感價值等的增長,最終適應社會的要求。
二、影響:復雜性科學理論從宏觀上改變了教育
要探究復雜性科學理論對教育的影響,必須追溯到復雜性科學理論出現之前基于牛頓經典科學的理論對教育的影響:
(一)基于牛頓經典科學的教育
18世紀與19世紀,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認為宇宙是確定的,若給以明確的初始狀態,則其過去或未來運動狀態原則上是可以計算確定,這是一種物理世界的封閉系統觀。牛頓的巨大成功使得確定論、還原論一直處于優勢,乃至當今的教育領域仍然沒有突破這一傳統思維認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認為教育系統是封閉的確定的可控的而非開放的。2、認為人的發展是線性的,只要施加教育影響便有相應的產出。3、認為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各個教育目標的線性疊加達成。4、認為教育過程中的教育事件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5、課程是一種封閉的、僵化的、穩定的、線性的、確定的與可控的跑道。6、教育活動中教育決策、行為、方法偏向于局部、孤立和線性的,進行著理想化的處理。
(二)、基于普里高津非線性科學的教育
到了20世紀下半葉,混沌現象的普遍發現和非線性科學研究的深入,逐步揭示出一個偶然和必然、無序與有序相統一的科學世界。教育作為各個學科的匯集交叉點,非線性和復雜性特點明顯。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為教育領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杜威的經驗主義教育思想、皮亞杰的結構主義(即最早的建構主義)、現代的建構主義,這些理論都已不同程度觸及到教育是個非線性與復雜性的過程。
(三)后現代主義教育觀
以小威廉姆·E·多爾為代表的教育理論家,用復雜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探討教育系統中的復雜性問題,將非線性、混沌、突變(蝴蝶效應)、自組織等引入教育。復雜科學為教育系統的復雜性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提供了許多宏觀思路上的啟示。后現代主義教育者認為,學校教育仍可注重學生各方面發展,但并不強求每個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目標也可以培養“片面發展”的人,即符合學生自己特點及與自己生活相適應的特殊性的人。主張建構一種反映現實中動態的、相互依存的、循環的課程。
三、復雜性科學理論視域下的教育
我認為復雜性科學理論視域下的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教育的不確定性。首先,作為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的“人”本身具有不確定性,我們在學習教育原理過程中經常會說到人的發展特點:順序性、階段性、不均衡性、差異性,這里的“人”是群體的人,而當細化為“個人”時,我們會發現人的發展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具有一定的規律或模式,人的各方面的素質(身體、心理、能力、知識經驗、道德、情感、等)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呈現出顯著的非線性的、間斷的、跳躍式的特點。例如,有的人早慧,從而少年得志,而有的人卻是大器晚成。有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不佳,但運動技能卻異常突出;有的學生音樂素質發展較好但語言表達欠缺。這些都揭示了作為個人的“人”發展的非線性特點,使教育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其次,既然人的發展不確定,那么即使同樣的教育作用于不同的人,其產生的效果必然也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體現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細微的教育差別就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以同一種教育標準去評價不同的學生,得到的評價結果必然是不科學的。
綜上,我認為復雜性理論對于教育學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即從另一個角度補充證明了教育學中的原理,又對教育的各個方面,如:教育對象、教育過程、教育評價、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路。復雜性科學理論視域下的教育是復雜的、靈活的、非線性的,這就要求我們多角度、多視域的看待教育及其發展,與時俱進。
四、結語
世界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交融,改變了封閉、單一、線性的傳統教育,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環境和場地的拓寬使得教育系統更為復雜,從復雜性科學理論的視域解讀教育系統,讓我們意識到教育的包容性之寬廣,更加深了我們對教育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美]米歇爾·沃爾德羅普.復雜:誕生于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M].陳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325.
[2] 文雪,扈中平.復雜性視域里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13.
[3] [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2.
[4] (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6.
作者簡介:李默(1995—),女,漢族,江西吉安人,教育碩士,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