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團結合作的力量是無形的,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小學階段是形成個性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絕大多數在“眾星捧月”的氛圍里成長,再加上家里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兒童之間相互關心、愛護、合作的條件,因而“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如果不進行有意識地團結合作習慣的培養,將很難適應將來社會的需要。身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音樂教師應充分發揮音樂課的優勢,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中提高團結意識,培養合作習慣。讓團結合作的行為經常化、日常化,最終成為孩子們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關鍵詞:團結合作 習慣 音樂
“一支竹篙喲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喲牢牢抱成團。”當我們哼著這首歌曲時自然想到:團結合作的力量是無形的,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任何一種習慣都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慢慢養成的。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絕大多數在“眾星捧月”的氛圍里成長,再加上家里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兒童之間相互關心、愛護、合作的條件,因而“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如果不進行有意識地團結合作習慣的培養,將很難適應將來社會的需要。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項十分慢長而艱巨的工作,小學階段是形成個性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身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
首先,建立科學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平等寬松的合作
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的話就是權威,就是真理,學生把老師看得高不可攀,師生間也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狀態。這種環境約束了學生的主動性,不利于同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們應把學生看成一個學習的主體,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創造一個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敢于創新和質疑。這樣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與行為,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創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團結合作的重要前提,是使學生主動與他們合作的關鍵。
其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課堂教學不但是我們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陣地,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沃土。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不但是素質教育的需要,還是兒童喜歡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理分組,調動全體學生的合作主動性。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合理分組,讓優、中、差生恰當的結合。在這樣的基礎上合作學習,可以使差等生在他人的幫助下學到知識,優等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得到經驗和提升,中等生也會得到知識的鞏固與訓練。小組學習中大家都有所收獲,并體驗伙伴間的友誼和真情,從而會產生積極的合作欲望,并產生良好的合作效果。
在這個學期剛開學時,我就率先在五年組一班進行了小組的調配,以優、中、差合理分配為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合作功能。我們學校學生人數眾多,使用的循環教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多教材數量不夠,于是,兩人或三人共用一本教材是常有的事。在實踐中驗證了合理分配小組,是發揮小組合作積極性的基礎。
(二)給每個組員一個合適的角色,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小組內,結合每個組員的特點,分配給他們一個合作的角色。比如,讓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口才好的學生作發言員,寫字好的學生作記錄員等。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會深深地感受到,我是我們小組一員。主人公意識提高了,責任心也就會增強,與其他組員合作學習,團結一心的意識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三)創建小組文化,增強學生的凝聚力。
學生為自己的小組起名字,如“費翔組”、“山歌組”等,并為自己的小組創編口號,制定小組公約等。這樣會增強小組的凝聚力,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合作學習中。并團結一致,不斷地為自己加油,為小組加油,為共同目標而努力。課堂上我經常進行“唱旋律比賽”,獲勝者有小小禮物贈送,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三、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好機會。比如,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創造良好環境。在活動中,同學們發揮自己特長,為班級爭光。互幫互助,為集體出力。齊心合力,顯示出團結就是力量。在豐富的集體活動中,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與人愉快相處,互相欣賞優點,協調人際關系,培養合作精神,真正體驗到了團結合作的快樂。
我們學校的活動特別多,特別是文藝活動,像每年的“元旦歌詠”比賽;“六一”文藝匯演等,使學生們提高文藝水平的同時,增強了合作意識,培養了團結精神。
第四,優化評價機制,激發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小學生是比較崇拜權威的年齡階段,他們對家長老師的鼓勵非常重視。把團結合作的情況納入評價機制之中,密切關注孩子們合作的狀態和效果。看到個別孩子不參與小組學習或活動,就及時去指正。看到合作效果好的小組及時表揚,并展示給大家看。以加小紅花等形象的方式進行鼓勵,每月選出團結合作的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頒發表揚信和適當的小獎品。通過及時的反復的強化,使團結合作成為孩子們的行為
習慣。
第五,高唱團結歌曲,激發學生團結合作的熱情。
優秀的音樂具有無窮的魅力和無形的感染力、號召力。身為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歌曲的思想教育作用,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歌曲,讓學生們在歌唱中凈化心靈,迸發團結的激情。除了教材中的兩聲部合唱歌曲,還可以適當選些流行歌曲教會他們,比如《左手右手》《眾人劃槳開大船》等就是不錯的歌曲。記得上學期的一次合唱訓練中,同學們注意力總是不集中,第二聲部怎么也練不好。我的心里十分著急,大聲地,反復地強調也不管用。忽然我的手機響了起來,“在困難來臨的時候,請你舉起你的左手……”,這首《左手右手》的手機鈴聲給了我啟發。對,讓學生們就來聽聽這首歌曲。終于,同學們被“當你的手拉著我的手,團結的力量彼此感受……”所感染,個個精神煥發,大家團結合作一心,終于把第二聲部拿下了。
總之,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在這個工作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緊,抓細,抓實。還要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團結合作行為滲透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學習中,讓團結合作的行為經常化、日常化,最終成為孩子們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孩子們受益一生。
作者簡介:文萍(1971—),女,四川省營山縣,大專,研究方向:小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