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斌
摘 要: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系龐大、內容豐富,是指導經濟發展的理論指南,不論是其中包含的國內經濟思想還是國外經濟論述,宏觀經濟思想還是微觀經濟思想、實體經濟思想還是虛擬經濟論述,都對經濟社會起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未來必將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新的征程。本文就習近平經濟思想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習近平 經濟 思想研究
引言
自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許多重要場合發表的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認識,正在成為我們理解和把握中國經濟特征、引領改革開放持續平穩發展的指導思想。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措施,是習近平同志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
舉措。
習近平同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與實踐,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依靠勞動力和資源成本優勢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缺乏科學理性的產業發展引導所帶來的是,自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以后,中國的經濟發展放緩,外需的降低使得中國經濟的國外競爭力減弱,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帶來的紅利優勢銳減,而國內的消費需求卻呈現出消費需求的升級,對于科技和質量的要求更高。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中國老百姓的搶購日本電飯煲和馬桶蓋的消費案例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峻的供需結構失衡。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國情,實事求是,以科學理論指導中國經濟建設。
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新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各個階段的成果都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體現。
第一,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資本主義制度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然而復雜的國際形勢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無經驗可尋,中國尋找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是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制度的創新,江澤民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同樣對于創新提出嚴格的要求,胡錦濤同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創新,習近平同志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將創新上升為國家意志,體現了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
第二,創新是對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不斷調整。創新是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創新國家的建設也表現在國家對于知識與人才的創造。國家對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分配的尊重是對于生產關系的調整,是對于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將極大的激發科學技術人才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將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戰略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的核心問題,與每一個中國人民休戚相關。鄉村作為農業和農民的載體,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核心。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極大的提高,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村給人的臟亂差的印象。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國體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利益的尊重,在中國農村人口占據主體,如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課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這一思想同樣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之中。無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為人民服務”,還是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澤民同志的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不可忽視正是對于農民地位的尊重與維護。
第二,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于城市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曾經的青山綠水并沒有換來金山銀山。鄉村的振興是多方面的,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一方面需要國家的宏觀調監控,政策引導,另一方面,如何尋找到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成為鄉村發展的關鍵。鄉村的振興是多方面的,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也是考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課題。習近平同志對于鄉村發展的重視,旗幟鮮明的提出振興鄉村,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政治擔當,也考驗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
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無論是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再早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計劃,都彰顯國家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視。而旗幟鮮明的指出區域協調發展體現在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思想中,其中根本方法為統籌兼顧,其中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就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旗幟鮮明的提出,在“十三五”戰略的關鍵之年,彰顯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第一,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種資源的優勢互補,體現了國家科學的宏觀調控。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起著統領全局的重要作用。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利用自身優勢實現了經濟等各個方面的快速發展,而中西的發展相對滯后。中西部地區發展的相對滯后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的主要矛盾,影響著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影響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第二,區域的協調發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部分的功能及其狀態會影響整體的功能及狀態,如何處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影響著整體功能的發揮。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發展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沒有西部地區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經濟的發展,沒有中西部地區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對于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需要站在整體的立場,統籌兼顧各個部分的作用,實現整體功能的最大化。
五、結束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始終致力于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打破狹隘的地域觀念,實現區域共同發展和人類的共同發展,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1] 王立勝.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創新思維[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05):101-107.
[2] 欒林.習近平經濟共同體思想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09):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