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要: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畢節試驗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標準,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試驗區建設,畢節已完成了部分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但在脫貧攻堅的大勢下,畢節試驗區依然存在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筆者通過調研,歸結制約群眾脫貧的因素分別是自然環境、基礎設施、人力資本。針對這些因素,擬從“扶貧先扶志”和“扶貧先扶智”給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智 扶貧先扶志
為落實畢節市委辦《關于印發<開展萬名干部大調研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根據校(院)黨委安排部署,本調研組一行3人于2017年12月11日至14日到我校(院)幫扶的畢節市七星關區大河鄉拉樂村進行專題調研。通過了解情況、深入貧困對象家中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較為詳細調查了拉樂村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現狀,著重從制約拉樂村農民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包括主觀能動性、制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客觀因素等幾個方面入手,了解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大河鄉拉樂村的基本情況
大河鄉拉樂村位于畢節市七星關區西部,地處兩省(云南省、貴州省)三縣區(鎮雄縣、赫章縣、七星關區)的交界處,距七星關城區74公里,距大河鄉政府駐地6.1公里。該村位于大河鄉西南部,東與大河鄉雙橋村接壤,南與中屯鄉頭屯村接壤,北與大河鄉青杠村接壤,下轄拖沖、豐收、幸福、光明、勝利、拉樂6個村民組,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50畝,林地面積4092余畝,森林覆蓋率高。現全村總人口768戶3117人,其中農業人口3112人,少數民族14戶80人,2017年查漏補缺后建檔立卡貧困戶163戶655人,占總人數的21%,為深度貧困村。截止2016年底,已脫貧415人,2017年計劃脫貧128人,貧困發生率4.5%,拉樂村為大河鄉2017年計劃出列村。
拉樂村主要種植玉米、烤煙、土豆,農民收入的另外一個來源是外出務工,全村生產生活用水嚴重短缺,無集體經濟收入,屬于空殼村。目前,村內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村公路1條6.5公里,村衛生室一所,衛生員1名;小學1所,有教職工16人,學生175人,學前班學生45人,留守兒童(學生)73人;村辦公樓1棟160平方米,正在新建的有村級服務陣地、文化服務場所、網絡光纖、通組公路等設施。
二、制約群眾脫貧客觀因素
本次調研發現,大部分貧困群眾主觀脫貧意愿強烈,但是受資源、環境及自身條件的制約而無法脫貧。
第一,自然條件是制約農村群眾脫貧現實因素。拉樂村屬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土層薄,生產生活用水短缺,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條件脆弱,生產力水平低,一旦遭受自然災害襲擊,則毫無招架之力,且由于自然災害屬于不可抗力,很難通過個人努力事前進行預防,農民家庭不能完全承受自然災害帶來損失時,則出現返貧現象。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乘數效應暫未顯現。從2015年開始至今,精準扶貧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方面成效已經初步顯現,使得諸如通村路、通組路、廣播電視、人畜飲水的狀況有所改變,但要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代農業還有一些制約因素,比如截止調研結束,拉樂村尚不通網絡,2016年在拉樂村山頂建立一個基站,保證了農民的基本通訊需求,但是,由于拉樂村民居住分散,移動、聯通雖然做過很多努力,由于資金受限,網絡至今不通,也更無從發展“互聯網+”,和現代高科技農業。
第三,人力資本薄弱。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和自身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目前,拉樂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勞動力學歷水平基本在初中及其以下)和知識技能積累嚴重不足,造成的后果是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率,還影響其外出務工的競爭力,致使其外出務工多從事體力型、高風險、低工資的勞動。
三、部分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
在調研中發現,小部分農村群眾主觀脫貧意愿不強,不愿意參與到扶貧活動中來,脫貧攻堅積極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農村群眾對政策認識出現偏差。受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制約,拉樂村為整村深度貧困村,村子內部整體收入區分度不大。實行精準扶貧以前,扶貧政策屬于“撒胡椒面”“大水漫灌”形式,村民內部獲得政策支持的都是家庭收入相差不多的人家,所以,對于多得和少得,村民內部鄰里之間意見不大。實行精準扶貧后,從國家層面對扶貧對象提出了硬件的具體要求,比如不能有車、不能有商品房等,扶貧對象的確定更加精準,這就造成村民內部矛盾凸顯,部分村民爭搶扶貧資源,覺得自己和貧苦戶之間各方面差距不大,貧困戶能夠獲得資金支持,而自己不能,這就造成鄰里矛盾突出,同時對進行扶貧的干部也有很大意見,加大了基層扶貧工作難度。
第二,貧困慣力制約農民群眾脫貧意愿。貧困受到貧困者生存環境影響,貧困塑造著他們的人格特點,使得貧困者即使遇到擺脫貧困的機會也難以利用它走出貧困。貧困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的致貧因素增多,造成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突出。比如在調研期間,遇到某一農戶家辦喪事,按照當地風俗老人過世后要請人看老人下葬吉時,而下葬吉時距離老人過世有的長達15天,極大浪費當地人力、物力。雖然省政府、市政府、區政府在2016年先后下文進行殯葬制度改革,提倡移風易俗,節儉辦喪,破除陋習,但是部分群眾仍舊偷偷進行。
第三,抗擊風險意識薄弱。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拉樂村貧困戶中占有比較大的比例,特別是一些重大疾病往往令農戶整個家庭束手無策。雖然從2002年開始我國積極構建農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拉樂村參加新農合情況不容樂觀,貧困人口由于個人繳納部分有財政補貼故參合率高,而非貧困人口參合率則較低,且參保斷斷續續(農戶的一般做法是:當年生病當年交,當年不生病認為交錢是沒用,沒必要交;甚至還有非貧困戶認為國家給貧困戶交了新農合,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政府不會不管。)造成的后果是農村非貧困人口的家庭遭遇重大疾病后,高昂的醫療費用立刻會讓該家庭致貧或返貧。
四、激發農民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7月20日對畢節試驗區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到3年時間,要盡銳出戰、務求精準,確保畢節試驗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畢節試驗區屬于國家級貧困地區、深度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因此,其發展既要利用好國家政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又要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要落實好總書記指示,就要變扶貧中“輸血”為“造血”,變貧困群眾被動“要我脫貧”為主動“我要脫貧”,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扶貧先扶志
加大農民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培育,必須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信心和意愿。一要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扶貧政策宣傳,使脫貧群眾充分認識到扶貧可能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充分調動其自身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脫貧群眾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自我發展的決心、苦干實干的恒心,使脫貧群眾認識到,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不思進取、“人窮志短”,可怕的是信心和志氣的缺乏。二是發揮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四講四干”作用。講習所既“講”又“干”,既“知”又“行”,通過講清楚思想、講清楚政策、講清楚方法,是農民群眾做到“知”,為激發農民群眾脫貧實干脫貧的“行”奠定基礎。使農民群眾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干有方向、干有目標、干有激情、干有效果。
(二)扶貧必扶智
加大農民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培育,重點是要貧困地區的受教育水平。一要改善教育水平。教育是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最有效的措施,是拔除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決戰深度貧困的過程中,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統籌,落實好教育扶貧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層次的學生的資助政策,保障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障礙入學就讀。對二要農村勞動力全員培訓。市人社局圍繞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對有勞動能力未就業貧困對象開展就業技能、實用技術、民族特色手工藝、技能教育長期培訓,從而提升就業能力和就業素質,增強農村貧困人口的競爭力。
(三)激勵強動力
推進農民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培育,必須補齊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要補齊短板,就要用好三個資本。一是自然資本。自然條件是貧困地區的劣勢也是優勢,它既是制約發展的因素也是后發趕超的動力源泉。目前,用現代的生產管理方法發展特色農業,建立農產品品牌,把深度貧困地區建成綠色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地。二是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獲得是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為增強深度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供保障。 可通過差別化信貸管理、小額信貸等幫助農戶解決好資金使用問題等。三是社會資本。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社會組織可發揮自身獨特專業優勢幫組農戶。比如,組織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行業協會到農村進行技術宣傳、技術指導;以協會為紐帶把貧困農民組織起來,增強其獲取社會資本的渠道。
小結
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的核心要素,對貧困戶“智力”和“志氣”的培養是加強內生動力的關鍵,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是助力脫貧攻堅的外在要素。畢節試驗區以“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在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的幫扶下,為推進試驗區發展凝心聚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遺余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華社[N]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