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玉
摘 要:一份“變味”的檢討書引發了我的思考。我為自己的沖動感到慚愧,為自己的武斷感到內疚。第一.當沖突發生時,我完全忽略這里面有沒有“認知失調”。第二.在沖突發生時,我沒有去想,“問題”到底處在誰身上。作為老師,我們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自己有問題,還是學生有問題,都應該以“我信息”為主,少用“你信息”。變“后發式教育”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認知失調 我信息 你信息 后發式教育 前置式教育
每當看到那張躺在我辦公桌上的“變味”的檢討書,我的心里就五味雜陳,那一行行帶有挑釁、指責性的話就像一根根針,扎得我生疼。慢慢的,那個哭得稀里嘩啦的小男孩的就浮現在眼前。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愿意當面和他說聲對不起。
那是三年前,周一我開完例會,來到教室,還沒到下課吃飯時間,看到空蕩蕩的教室,我怒不可遏!簡直是膽大包天,沒到時間就去吃飯,膽子也太大了。我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揪出那個“始作俑者”。這件事情,肯定有誰帶的頭,沒人帶頭,教室不會跑得一個不剩。
我抱著坦白從寬的想法,來到教室。目光掃過每一個同學,然后,一字一頓地問:“誰是帶頭走出教室的那個同學?”我期待著能有同學站出來。但我的希望落空了。然后,一股無名的怒火涌上心頭,面對沉默的全班同學,我心生一計,那就是讓全班同學投票表決。我自認為這是個萬全之策。群眾的眼睛時雪亮的。果然,投票的結果都指向了許同學!
一氣之下,我當即把許同學叫到辦公室。當即,許同學一口否認了他是第一個沖出教室的。問題來了,面對鑿鑿的證據,許同學竟然不承認!我該怎么辦?
一氣之下,寫檢討書!深刻反思!
許同學邊哭邊寫,最后,一份”變味”的檢討書交到我的桌上。檢討書滿紙都是控訴,控訴我對他的不信任,控訴我的輕信盲從,控訴我沒有實際調查。這件事,最后以我把許同學交到德育處處分而了結。后來,有同學悄悄告訴我,其實那天確實不是許同學第一個走出教室的。只是因為他經常惹事,在加上他確實是前幾個出去的同學之一,所以同學們第一反應就是他。靜下心來,我仔細思索,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第一、沒有給孩子表達、改過的機會。教育者失去了應該有的“寬度”。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們畢竟是孩子!盛怒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孩子的申辯,我把他當成了狡辯。我沒有去想,在這個問題的處理里面我是否夾雜了太多的個人情緒,是否完全公允。教育需要教育者有一種大情懷,大胸襟,這就是教育的“寬度”。教育的懲罰合法律的懲處不同:教育講究給人機會,留取一個開啟良知的機會給迷途的孩子,以喚起他們內心的良知。而法律的懲處是剝奪他人的機會、甚至是權利,從而警戒他。剝奪孩子改過的機會,這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教育者沒有廣闊的胸懷,沒有教育的“寬度”,從而失去教育的“溫度”。
第二、沒有留心呵護孩子的心靈,讓教育失去了“溫度”
教育上的錯誤如同醫院的配方一樣,一旦失誤,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將是終生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處理孩子的事情,我們要慎之又慎。在處理許同學的事情上,我采用了強硬的手段,用強迫他寫檢討的方式來解決事情,最后釀成了冤假錯案的悲劇。如果處理事情,太“冷峻”,甚至有失偏頗,那么就會刺傷孩子脆弱的心靈,讓教育失去應該有的”溫度”。教育歸根結底就是一種喚醒。用有“溫度”的教育行為喚醒人的認知。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所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不能稱其為教育。”這種“情感”和“愛”就是教育的“溫度”。在處理這個事情的過程中,看著因委屈而痛哭流涕的許同學,我沒有深入調查,沒有呵護孩子的敏感的自尊。很多事實證明,只有從愛出發,才能真正挽救那些走錯路的孩子。傷害只能使他們破罐子破摔,結果往錯誤的泥潭里越陷
越深。
第三、當沖突發生時,我完全忽略這里面有沒有“認知失調”。
人在沖動時,是最不冷靜的。第一反應都應該是別人的錯,然后就找出各種觀點來證明別人是錯誤的,自己是對的。這在心理學上叫“認知失調”。就是說當我們自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合理的。當我們在在主觀上支持某種觀點的時候,我們往往傾向于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的觀點信息,而對于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往往忽視掉。在這件事情中,氣急敗壞的我一看到同學們不記名的投票許同學最高,再加上他平時小毛小病不斷,于是就先入為主的認為第一個沖出教室的就是他了。所以,聽不進許同學的任何解釋。這時,所有的解釋都變成了辯解。在我篤信許同學是“罪魁禍首”時,同學們不記名的投票剛好成了鐵證,有力的佐證。許同學所有的話,調查什么的都被我忽略掉了。其實,我最大的錯誤就是沒考慮到同學們也有認識的偏差,太過于依賴群眾的力量,而缺乏調查。冤假錯案就這樣產生了。實際上,如果只有“證實”而沒有“證偽”,是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如果從“證偽”的角度看現象,從反面去質疑,去思考,結論將會更加可靠。除了發現“確實如此”,也別忘了問“否則怎樣”。在這個事件中,如果我多問一個“如果不是許同學,怎么辦?”也許事情就會客觀公正多了。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班主任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有素養的人。
作為老師,我們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自己有問題,還是學生有問題,都應該以“我信息”為主,少用“你信息”。
“你信息”是指以“你”字開頭或者包含“你”字,以“你”字為導向,矛頭直指學生。而“我信息”則包含四個部分內容:對錯誤行為的描述,二是說出自己的感受,三是表明這種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四是表明自己的立場。
描述錯誤行為就是對對事情進行客觀的陳述,不摻雜任何主觀色彩。比如,某學生上課又睡覺了,我們可以這樣對他說,學校規定上課不能睡覺,今天你上課又睡覺了。接著,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剛才還在想,你是不是今天身體不舒服或者昨天晚上睡晚了。接著,再說出對自己的影響:我本來以為你是一個積極上進的學生,結果太令我失望了。最后說出自己的立場:我希望你下次上課不要睡覺了。我也相信上進的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