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宏 黃琴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深度溝通》欄目對于社會關注度高、輿論影響力大的報道持續進行深入跟蹤和關注,以擴大節目談話的話語深度和廣度,增強節目的時效性和影響力,最終憑借欄目紀實性、親和力和多元化的優勢,著力在全媒體評論話語權之爭中勝出。
關鍵詞:談話節目 媒體融合 新路徑
一、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形勢下的電視談話節目還有多大生存空間?
對于電視談話節目,西方電視學界的定義是“一種主要圍繞著談話而組織起來的表演,必須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之內開始和結束,并且要保持話題的敏感性,以便在面對上百萬觀眾時能夠提起大眾的興趣”。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電視談話節目誕生于1992年1月上海東方電視臺開播的《東方直播室》。1996年3月16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實話實說》節目具有真正的里程碑意義,隨后,全國各級電視臺蜂擁而上,大量開播同類型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對話》、《面對面》、《今日觀察》、《新聞1+1》以及地方電視臺的《頭腦風暴》、《龍門陣》、《一虎一席談》等等,都取得了多贏的效果。與其他常規電視節目形態相比,電視談話節目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拓展了電視的功能,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電視景觀。
受互聯網和新媒體浪潮的沖擊,植根于傳統媒體的談話節目受到嚴峻挑戰,但由于傳播大政方針的需要及滿足受眾對民生問題的關注,電視談話節目不可或缺,且往往能成為地市級電視臺的品牌欄目。
十堰廣播電視臺《深度溝通》欄目脫胎于2002年創辦的《車城大講壇》,2013年全新改版。《深度溝通》欄目是一檔針對社會熱點新聞、特點事件,全方面反映社會各方意見的新聞辯論性節目。“透視新聞事件,傳遞百姓聲音,聚焦社會熱點,探尋解決之道”是欄目的宗旨和追求。欄目致力為觀眾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一個獲得建設性意見、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以主持人演播室訪談為主、穿插記者現場采訪、背景資料短片等形式深入探討市民關心、政府關注的各類問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會影響力。欄目既是政府發出自己聲音、引導輿論的平臺,也是市民了解政府意愿、反映自己心聲的一個窗口。節目時長30分鐘,每周日晚首播。欄目宣傳語是“打開天窗說亮話”。
二、對傳統的欄目表現形式有所保留,揚長避短
新改版《深度溝通》積極尋求欄目定位,大膽嘗試不同談話類型,不僅將原《車城大講壇》的優勢保留下來,又有所創新和突破,新欄目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制作播出了一批有社會影響力、收視率高的節目,在服務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圍繞民生及社會熱點話題、強化節目現場思辨性和節目包裝制作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選題注重政治性和前瞻性,堅持并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欄目選題多為市領導關心和老百姓共同關注的有關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門話題,達到為政府分憂、向市民作政策宣講之目的,這些節目對我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和思考,并將訪談節目的“時政性”和“政治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2、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傳遞百姓聲音,探索解決辦法。在選題策劃方面,欄目把能引起爭論和辯論的社會民生類話題作為重點,內容多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關,使欄目架起一座能透視民意、溝通思想的橋梁。欄目策劃制作播出了一大批能引發辯論思考的熱點和焦點節目,推動了一些群眾關心的問題解決或向好的方面轉化。由于不回避社會和民生的重大話題和難題,體現了時政類訪談節目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成為本欄目傳遞輿情、溝通基層、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
3、選題注重走情感路線,傳遞社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此類節目有《深山紅燭寫大愛》、《孝老愛親母子情》、《共享同一片藍天》、《中國好人李茂清》等,引用新聞事件真實感人,將訪談現場變成人生的大舞臺,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將嘉賓的喜怒哀樂在演播室現場充分展現出來,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可視性強。此類節目獲獎的頻次較高,如《深山紅燭寫大愛》、《孝老愛親母子情》、《共享同一片藍天》三節目除獲得十堰廣播電視獎一等獎外,又分別榮獲湖北廣播電視節目獎二等獎。
4、關注社會重大事件和新聞人物,注重節目參與嘉賓的知名度和談論話題的權威性。此類節目引用資料翔實可信,既傳播了現今社會的正能量,又給人以很深的人生啟迪和心靈感悟。
三、努力探索談話節目與新媒體融合的新路徑
所謂媒體融合,即是在新技術環境下,傳統的廣播、電視、平面媒體與網絡等新媒體通過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動,促進雙方的資源整合、產業共融,形成集約化、集團式的管理運營模式,從而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雖然電視仍然是人們日常收視的首選,但據央視—索福瑞歷年城市收視調查數據顯示,電視觀眾仍以每年2%的比例呈下降趨勢。電視節目如何在新媒體沖擊下,突破自身瓶頸,變劣勢為優勢,與新媒體強強聯合,放大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是媒體融合背景下必須追求的目標。
要使電視節目更好發展,應培養電視從業者素養,建設高素質的全能媒體編導記者隊伍,打造集新聞采編、節目編導于一體的全媒體數字化團隊,從傳統媒體獨立作戰向全媒體整合運作轉變。作為一名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媒體從業者,必須熟悉互聯網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并能最大化地利用新媒體的各種特性,借助各種媒體渠道,實現電視節目最大化和最迅速傳播。
總結:作為十堰廣播電視臺的電視談話類節目來講,筆者認為,《深度溝通》欄目下一步要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繼續大膽創新,拓展視野,放寬選題范圍,強調內容的新聞性、故事性、人物化,對欄目的風格、主題、包裝等方面繼續進行全新改版,使之更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繼續加大深度分析、理論研究的力度,做到以政經話題為依托、民生熱點為主流、經濟、文化選題為亮點的節目構成模式,真正體現“透視新聞事件,傳遞百姓聲音,聚焦社會熱點,探尋解決之道”的欄目定位。尤為重要的是,欄目要在主動融入新媒體上繼續狠下工夫,利用微博微信、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多種新媒體手段,將談話節目中的精彩片段,尤其是將嘉賓的精彩觀點和思想實現碎片化傳播,幾十秒鐘至十幾分鐘不等,滿足受眾在即刻的時間里,了解談話節目的進度、訪談嘉賓和主要話題等內容,與網絡論壇實現互動,嘗試用互聯網+的思維來運作和管理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