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德
摘 要:本文圍繞黃山區林下黃精的標準化種植技術進行了探討,對標準化種植項目進行了概述,分析了黃精種植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論述了黃山區林下黃精標準化種植技術并分析了經濟效益,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黃山區 黃精 種植技術
一、引言
黃精是百合科黃精屬植物的總稱。黃精屬植物共有四十余種,在我國有三十余種。黃精自古為上藥,其有效部位為黃精植物的根莖。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精富含黃精多糖、粘液質、淀粉、甾體皂苷、蒽醌類化合物、生物堿、強心苷、木脂素、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等化合物。食用黃精,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延緩人體衰老。
二、黃精種植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化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防治工作十分嚴峻,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任重而道遠。糖尿病病程長,又易誘發多種急、慢性并發癥,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當前臨床上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藥雖然在降血糖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因此,尋找高效、無毒副作用的天然降糖因子已成為當前的迫切需要。
黃精為藥食兩用藥材,被廣泛地用于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領域,野生資源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貴州、云南、山東、安徽等黃精產地都在進行黃精栽培技術研究。因黃精用途廣泛,用量在逐年增加。近年來,由于受到市場影響,大量野生黃精被大面積采伐,面臨枯竭,人工栽培剛剛起步,發展黃精種植產業有廣闊的前景。
三、黃山區黃精種植背景
黃山區從2002年以來,開展了大面積的坡耕地退耕還林工作,累計退耕面積達到6.67萬畝,主要以毛竹、水杉、楓香等樹種為主,目前均已成林,但經濟效益低下。黃山地區黃精因其悠久的“黃帝煉丹”文化淵源和獨特保健功能,是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產品之一,但黃精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其資源稟賦和“健康中國”的時代發展需要難以相符。黃山區年旅游人數在200萬人次以上,當地特色旅游食品,尤其是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現實需要的高商品嚴重不足。論文將針對黃精產業發展中的資源不足、開展黃精標準化種植研究,林下種植的開發成功和產業化將解決黃山區黃精產業發展存在的技術難題,促進黃精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對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和精準扶貧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四、黃精標準化種植技術
(一)方案設計
針對多花黃精的生長特性,將退耕還林營造的毛竹林進行合理疏伐,楓香、水杉林分進行修枝,營造類似于原生地的生長環境,通過塊莖繁殖,“點-線”結合的種植方式,培育出高品質的多花黃精。
(二)種植地選擇
種植地選擇在尚書里退耕還林毛竹林山場,土壤較為深厚、肥沃、坡度相對較緩適宜種植黃精的地段,集中連片。
(三)毛竹林下黃精種植技術
竹林疏伐及雜灌清理。為保證黃精生長的適宜的光照條件,須對竹林進行合理疏伐,并清除林下雜灌。疏伐后的毛竹林立竹株數保持在167株/畝左右,分布較為均勻。為防止雪折,疏伐的竹林需要進行鉤梢。
竹筍采挖。黃精栽植后,嚴禁采挖冬筍,春筍必須在露頭后才能采挖,清明節后春筍也禁止采挖,以防傷及黃精,影響其生長。
挖穴。采取帶狀挖穴的方式,沿山場等高線每隔1.0-1.2m挖栽植穴,栽植穴規格寬20cm,深30cm,穴距40-60cm。竹林根部50cm內不動土,以免挖傷毛竹根系,影響毛竹正常生長。
塊莖選擇。種植方式主要采取根狀莖繁殖,選1-2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根莖,選取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數段,每段有3-4節,傷口稍加晾干,每畝需200公斤塊莖。
栽植。采取“點-線”結合的栽植方式,將選擇好的黃精根狀莖種植于挖好的穴內,栽后覆土3-5厘米。在坡度小于20°的緩坡或平地,主要采用等高線水平“線狀”栽植為主;于土壤淺薄、巖裸面廣等地段,在林隙間呈“點狀”種植黃精,以實現林地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
對于取土方便的地塊,采取營養袋栽植的方式。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營養袋內,將切好帶芽的塊莖放入袋內,最后將種植好的營養袋整齊擺放在竹林內。
日常管理。定期清除林下雜草,結合冬季除草,追施有機肥。
(四)楓香、水杉林下黃精種植技術
樹木修枝及雜灌清理。為保證黃精生長的適宜的光照條件和作業方便,須對樹木分枝點較低的枝丫進行清除,并清除林下雜灌,增加透光度,提高樹木分株點的高度。
挖穴。采取帶狀挖穴的方式,沿山場等高線每隔0.8-1.0m挖栽植穴,栽植穴規格寬20cm,深30cm,穴距40-60cm。樹木根部80cm內不動土,以免挖傷樹木根系,影響樹木正常生長。
塊莖選擇。主要采取根狀莖繁殖,選1-2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根莖,選取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數段,每段有3-4節,傷口稍加晾干,每畝需300公斤塊莖。
栽植。采取“點-線”結合的栽植方式,將選擇好的黃精根狀莖種植于挖好的穴內,栽后覆土3-5厘米。在緩坡或平地,主要采用等高線水平“線狀”栽植為主;對于土壤淺薄、巖裸面廣等地段,在林隙間呈“點狀”種植黃精。以實現林地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
日常管理。定期清除林下雜草,冬季結合除草培土,追施有機肥。
五、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種植四年后,竹林林下黃精產量約1000公斤/畝,按每公斤20元計算,經濟效益可達2萬元/畝,楓香和水杉林下產量約1500公斤/畝,經濟效益可達3萬元/畝。
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長期以來,黃精生產以采挖野生為主,近年來,隨著黃精價格的上漲,黃山區境內野生黃精遭到大量采挖,資源破壞嚴重。利用退耕還林地開展實施林下黃精標準化種植,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黃山區黃精產業發展空間問題,帶動了相關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運用標準化種植技術,黃山林下黃精的種植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對于促進低成本快速轉化,保護黃山地區黃精野生物種資源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有著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精產業發展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蘇文田、劉躍鈞,蔣燕鋒,等,《中國中藥雜志》,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