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摘 要】竹笛、揚琴都是我們日常熟知的中國傳統樂器,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特別是竹笛。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傳統樂器的靈魂,更獨具其藝術特色。同時它不僅在古典音樂的各種演奏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現代音樂中特別是現代戲曲中獨具風味,其獨特的魅力在戲劇演奏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重要性;竹笛;戲曲伴奏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032-01
一、中國戲曲中竹笛的使用及其流派的演變發展
竹笛由于其獨特的音色一直被眾人所喜愛,它也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磨滅的瑰寶。在現今的考古發掘中便一直有竹笛的身影,引起人們極大的重視。如1986-1987年在今天的河南舞陽縣的新石器遺址中便發現了距今已經有8000-9000年之久的“骨笛”。這不僅僅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笛子之一,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樂器之一。可見竹笛歷史悠久,具有其獨特魅力。此后在后來的春秋戰國墓,唐朝、宋朝、元朝等等許多墓穴的發掘中無不沒有竹笛的身影。可見竹笛在古典音樂中的獨特魅力,使其獨具特色一脈相承。并不斷延伸得以發展。
在一代代藝術家的不斷努力中,對竹笛藝術不斷強化發展,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門派,即“南派”和“北派”。以趙松庭、陸春齡為代表的“南派”,以馮子存、劉管樂為代表的“北派”,在竹笛的藝術中獨具特色獨領風騷。“北派”主要聚集了北方地區的特色,曲的調子更加豪邁,獨具一格。它的特點是曲調更加急促、緊迫、豪放。而“南派”更具有南方的柔美的地域特色,相比于“北派”來說,“南派”更加柔和,曲調更加柔美,更具有江南水鄉柔和的特色。
二、在中國戲曲伴奏中竹笛的重要作用
(一)烘托氣氛,渲染氛圍。由于笛子的音色相對來說比較獨特,它隨著演奏技巧的改變而改變其音色,它時而高亢,時而清脆,時而悠長。十分適合劇情轉場時氛圍的烘托,從而烘托背景,使人更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女駙馬》中,女駙馬中榜時,就可以用竹笛的聲音來烘托當時喜悅,驚喜的劇場氛圍。又如在《鍘美案》中,當對陳世美進行行刑的時候可以用竹笛來烘托但是緊張的心情。所以說竹笛在戲曲烘托氛圍中表現出了強大的特色,是戲曲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托保唱腔,平衡曲調。中國有三百多種戲種,劇種與劇種的區別就是唱腔。不管是何種形式的伴奏都是對于戲曲唱腔中最有利的發揮和支撐,起著美化和烘托等各種作用。那么我們要談竹笛在戲曲伴奏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談的就是它的唱腔。唱腔平行曲調是竹笛伴奏中的主要任務。我們知道,在現代戲《紅燈記》這場戲曲中描寫刑場斗爭的這一部分。“黨教兒做一個鋼強鐵漢,不屈不撓斗敵頑,兒受刑不怕渾身筋骨斷,兒坐牢不怕把牢底來坐穿,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李玉和唱腔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淮調。在唱這段時我們選用飽滿醇厚的中音竹笛為其演奏。因為竹笛激越清亮、慷慨激昂的音色將主人公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刻畫得十分完美。
我們為了表現藝術作品的情緒和節奏,為了表達藝術作品的情感,選擇不同竹笛,高音竹笛、中音竹笛、低音竹笛,詮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藝術形象。針對一些特殊的作品,需要竹笛演奏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法,比如用筒音作5;用筒音作2;用筒音做1的指法。這些特殊的指法能夠幫助竹笛演奏者應對調式靈活的變化,可以快速自然地轉調離調。
(三)把握節奏烘托劇情。竹笛作為伴奏樂器也能配合人物的表演行為,然后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藝術形象的思想感情。烘托劇情、把控節奏,隨著劇情的發展,竹笛的節奏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以《清風亭》為例,其中有一個“盼子”的段落。這一區段中,作曲者采用了4/4節拍。速度是非常慢,低音旋律所占的比重較大,竹笛慢速而又低沉的旋律,表現了兩位老人的焦急心理。在得知兒子離家出走的消息后,兩位老人焦急不安出門尋子的場景。
再以漂亮的媳婦洞房這一幕為例,男女主角為了救人而結婚,在洞房之夜上兩人各懷心思,長夜漫漫不知何時才能熬過。于是兩人各懷著矛盾的心情互相傾訴,這時也迎來了雨過天晴。這時為了配合劇情的發展,采用竹笛進行伴奏,一聲清亮的竹笛,然后梆笛也進行伴奏,將男女主人公矛盾心理驅散,笛子聲優雅動聽,用笛子伴奏能夠突出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特點。
三、結語
不同的戲曲不同的氛圍,竹笛的演奏手法、演奏技巧也與眾不同,從而達到戲曲的劇情、唱法等各個方面的完美結合。同時竹笛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傳統樂器的靈魂,更獨具其藝術特色。同時由于其聲音絲柔、優美,獨具地方風味,在我國的古代傳統樂器中獨領風騷,也成為中國戲曲演奏中的一顆閃耀的明星。
參考文獻:
[1]顧永剛.淺析竹笛在中國戲曲表演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7,(2):69-70.
[2]侯穗光.笛子在戲曲伴奏中的技巧與情感把握[J].南國紅豆,2017,(4):78-79.
[3]肖興云.淺論竹笛在戲曲音樂中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7,(1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