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永防 吳坤 姚星宇 權松立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不同階段產生的迷惑、畏難、躁急、懈怠等心理問題及其原因,從“引”、“破”、“優”、“效”四個方面探索了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防御措施,旨在有效穩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的心理狀態,促進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創新創業;大學生;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152-02
一、前言
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1]以及十九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理念的提出與推廣,各種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紛至沓來,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研究愈來愈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相繼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成果,但這些研究中,對于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探索卻不多。
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作為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2],頗受大學生的認可和歡迎。充分分析和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原因,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對大學生健康成長以及培養適應高水平創新人才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一)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前期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迷惑心理:“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等,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琳瑯滿目,大學生常常無法有效區分各個比賽開設的意義和側重點,易造成大學生精力的浪費和鍛煉機會的流失。
狂熱心理:國家提倡、學校鼓勵、媒體對部分創新創業成功案例過于神話的報道以及大學生自身對成功和榮譽的追逐,引發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熱潮,學生抱著“這么多利好因素,我肯定可以成功”的狂熱心理,對創新創業活動的順利申報和成功開展期望值很高,在心理上沒有做好失敗的準備,后期極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畏難心理:當代大學生由于生活條件的優渥、家人的寵溺等因素,普遍存在獨立意識薄弱、依賴心理較強的現象,做事情缺乏主動性,這導致大學生在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創新創業活動時產生膽怯和畏懼心理,懷疑自己能否勝任團隊負責人,影響大學生申報、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期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躁急心理:大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調研能力、實驗技能和撰寫報告能力還處于起步階段,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形成阻礙,使項目進展緩慢甚至停滯,易使學生產生躁急情緒。
懈怠心理: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自申報到結項,一般歷時一到兩年,隨著項目的深入開展,大學生會發現實踐活動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有趣,甚至機械、枯燥、看到成效,容易出現消極懈怠的心理。
(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后期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恐慌心理: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在探索新的事物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壓力和難以預料的結果,當項目開展不順利的時候,學生很容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產生心理上的恐慌;項目進展到最后,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能否正常結項等種種不確定性和未知性也容易讓大學生產生恐慌心理。
自卑心理: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后期,在和其他團隊的成果比較中,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名次不如別人,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被延期結項,會產生自己能力不如別人的心理,如果在前面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有類似的心理壓力累積,很容易在后期集中爆發,出現自卑心理。
三、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我國處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轉型時期,各種價值觀念及西方文化在大學校園內蔓延,加上某些社會輿論的誤導,使大學生把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簡單化、功利化,缺乏理性的認識和充足的心理準備;同時社會和家庭在鼓勵創新、支持創業方面營造的氛圍不夠,更多的是教育學生求穩、按部就班,使大學生在面對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時缺乏積極主動的心理暗示[3]。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我國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4],這導致部分大學生主觀上對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沒有清晰的認識,沒有獨立承擔項目的勇氣和自信。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負責的部門多、承辦的項目雜,部門之間缺乏良性溝通,存在部分創新創業活動多部門重復開展的現象,造成大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出現迷惑甚至抵觸心理。
(三)特殊的年齡階段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助推因素。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段,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在不斷成長和成熟,是一個心理問題高發的年齡階段。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過程中團隊協作、知識儲備、臨場表現、項目結項等壓力容易造成大學生本就不夠穩定的心理產生波動,出現心理問題。
四、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研究
(一)“引”:加大宣傳教育,引導學生端正動機,堅定信念。國家和高校應加大對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宣傳和正面引導,分類別有層次地幫助同學們認識到每一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開設的意義和培養能力的目標,讓學生在考慮是否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參與哪一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時候有針對性,不迷惑;高校各部門之間應溝通協調,分工協作,加強部門人員創新創業相關的專業培訓和考核,提高業務水平,降低部門之間重復開展活動以及業務不精帶來的不良影響,消除大學生的抵觸心理;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意識,堅定信念,降低功利性,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在平穩的心理狀態下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二)“破”:納入基礎性競賽,打破大學生自我保護心理防線。通過開展學院級別的小范圍基礎性的創新創業活動,讓大學生近距離感受和切身體驗創新創業活動,打破大學生因畏難產生的自我保護心理防線,減輕大學生參與項目的心理壓力,減少因陌生感、未知感和距離感而產生的畏難心理,揭掉創新創業活動的神秘面紗,在“體驗式”引導中加深對創新創業活動的理解,培育正確的心理認知,促進學生在正規的大型創新創業比賽中穩固心理體系的建設。
(三)“優”:提升大學生自我認知,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力度,將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及講授融入到高校課堂教學或者學生活動之中,以課堂或者學生活動為載體,通過線上宣傳、專家講座、案例教學等多種途徑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常識,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分析和認識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做好心理預期,減輕突發情況帶來的心理落差,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
(四)“效”:多渠道聯動,提高疏導時效。高等學校應建立和完善學工部、校醫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部門聯動的危機干預工作流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設,規范學校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強化危機干預;作為學生管理的一線工作者,輔導員應該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及時了解創新創業實踐團隊成員的狀態,發現學生情緒波動較大時,輔導員應第一時間和學生取得聯系,及時有效地進行疏導,對于一些心理問題嚴重者,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陪同學生到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專業咨詢,幫助學生盡快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造成的心理問題中走出來。
參考文獻:
[1]陸梅芳.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創新——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08-109.
[2]車麗萍.大學生創業力心理教育機制探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8(1):95-99.
[3]王慧玲.意向創業大學生的心理困境及教育對策[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9(1):107-110.
[4]劉微笑.淺談高校應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J].高職教育研究,2018(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