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摘 要:電影是近幾年來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電影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電影行業欣欣向榮的背后,也暴露出了電影的藝術性不強的事實,如果說商業性是電影與生俱來的基本屬性,藝術性則是電影的根本屬性。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相輔相成,互為依存,二者缺一不可。而當下的國產電影,未能妥善處理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現象。商業性電影票房屢破新高,受眾群體小的藝術性電影則在夾縫中求生存。本文以當下熱門的電影為例,深層次解讀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闡釋兩者的有機融合,研究國產電影的未來走向。
關鍵詞:中國電影;藝術性;商業性
1 電影的商業屬性和電影的藝術美學價值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電影推動了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精明的企業家則將其盡可能快得在社會進行推廣,兩者的結合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使人們的生活觀念帶來了變化。因此電影本身在其表現藝術的同時是帶有商業性的,它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一只眼盯著藝術,一只眼盯著商業”,這是必然的結果。
1.1 電影作為商品的特點
電影被稱為“第七藝術”,正如電影大師和杰出的電影實踐者,巴贊所言,“藝術價值是電影的魂魄。”一部好的電影的誕生,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應當是藝術和美的結合。電影的制作,在其拍攝前的選材、劇本的創作、演員的選擇,到電影的拍攝,演員們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動的配音,以及后期的制作,每一個步驟都至關重要。
電影是商品的一種,商業屬性是電影的基本屬性之一,從市場角度來看,電影商業性主要指的是電影里融合社會大眾的主流文話,當下流行元素以及電影的新技術,新的社會審美觀念以及娛樂傾向。電影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商品,是因為他能夠被“機械復制”,不僅如此,電影的商業性還要求影片需要符合社會主流文化和審美,這樣的影片才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從而在市場中獲得經濟效益。
1.2 電影藝術美學價值
電影的藝術感染力有一部分來源于電影的娛樂性,是指電影給予觀眾的,在觀影過程中能讓觀眾輕松、愉悅從而獲得身心健康的屬性。電影的娛樂性則是通過對美學層面的深諳來實現它的藝術價值。并且不會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即電影藝術的這種娛樂性是一種自然天成的本性。電影藝術的這種娛樂精神所強調的是“藝術因受眾而動”,而并非主張“寓教于樂”的人們所強調的“受眾因藝術而動”。藝術的成功在美學上講求自然天成,不同的觀眾都有其不同的先在經驗和期待視野。正是這種娛樂性,吸引了觀眾,使人們感受到電影作品想表達的思想。使人們從中得到經驗及知識,在感受電影美感的時候,領悟到其中的精髓思想,使具有美感及藝術感的電影備受關注。
2 國產電影創作三大現狀
中國的電影相較于其他國家起步較晚,而且在誕生之初就擔負起政治宣教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其發展。但隨著電影市場意識的覺醒,商業性在中國電影行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使得中國電影在走向產業化、市場化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商業大片占領各大影院,不斷沖擊著受眾的視覺神經。
2.1 側重商業性而忽略藝術性
由于中國電影長期擔任宣傳教育的角色,抑制了電影的商品屬性,使得國產電影中缺乏大制作的商業電影。但隨著電影市場的顯在體現,電影的商業價值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商業大片如雨后春筍般生長。2002年由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英雄》,將中國特有的類型片武俠電影與好萊塢式大片融合在一起,旨在打造帶有民族特色的商業大片。自此,電影界導演都躍躍欲試,不斷推出商業性電影,如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私人訂制》、姜文的《三槍拍案驚奇》等。但是,不難看出,這些商業性電影雖然滿足了受眾的視聽需求,且票房屢破紀錄,口碑卻是不甚良好。究其原因,制作方著重挖掘電影的商業價值,而忽略了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電影不是普通的娛樂項目,而是一門要滋養人心的藝術。
2.2 側重藝術性而忽略商業性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雖不夠完善,但也不乏享譽海外的藝術之作,如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陳凱歌的《活著》《霸王別姬》,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等。但近年來,隨著商業大片的興起,藝術片舉步維艱,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一些藝術片導演在當下的電影浪潮中,逐漸迷失自己,如姜文的《一步之遙》,陷入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怪圈,上映后不斷遭受電影界各方的批評。而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上映后,也是備受爭議。于普通大眾來說,這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影片,于電影人士來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究竟孰對孰錯,很難定論。或許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僅側重于藝術性的表達,對于商業性沒有做過多的考慮。無可否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但卻是為大眾服務的藝術。導演倘若忽略電影的商業性,一味注重自我藝術表達,將觀眾的感受置之度外,只會落到曲高和寡的地步。
2.3 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有機融合
電影商業性與藝術性的融合,一直是中國電影亟待解決的難題。商業價值的挖掘,使得國產電影出現越來越多迎合大眾口味的影片,但不免走向下里巴人的誤區。一方面,商業性電影不斷涌現,觀眾目不暇接;另一方面,藝術性電影少有新作,票房慘淡。不過,這并不代表國產電影走入了死胡同。中國武俠電影是中國貢獻于世界少有的類型片,實現了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近年來,類型電影不斷發展,體現出一種雜糅的風格,成為國產電影的突破口。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丁晟的《解救吾先生》、曹保平的《烈日灼心》等。這些影片,定位明確,將警匪、懸疑、推理融合在一起,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票房可觀。由此可見,藝術性與商業性的融合并非無跡可尋,只是需要制作方妥善權衡,打造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佳作。
3 當下市場環境中的國產電影走向
據統計,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超559億元,可以看出,創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已逐步樹立起電影市場觀念,持續推出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類型,不斷促進電影產業的發展。但隨著電影市場意識的覺醒,電影界出現了商業性由從屬地位轉為主導地位的假象。在后現代消費語境下,許多電影為迎合大眾的觀影需求,以消解崇高,解構文化為樂趣,以娛樂至上為宗旨,完全背離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對現實人生的觀照。
事實上,藝術活動和娛樂游戲的共通之處在于給人一種愉悅的體驗,讓人身心放松,精神愉快。電影是一門藝術,但也是為大眾服務的藝術。況且,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并不是截然對立的,二者存在相通之處。電影創作者應在堅持自我藝術表達的同時,順應電影類型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擴大培養高素質的觀影群體,打造使觀眾達到理性與感性雙重愉悅的優秀電影作品。
4 結語
在全球化語境下,國產電影應打破大眾賦予的標簽,使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達到有機融合,實現票房和質量的雙重提升。電影是以藝術為支撐的大眾藝術樣式,是通過商業性來實現它的藝術價值,放棄藝術尺度,商業性也不過是空洞的票房而已。同樣,忽略電影的商業價值,藝術也只會落到曲高和寡的地步。國產電影要把握好電影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即便做不到“名利雙收”,那也應以藝術為本體支撐。
參考文獻
[1]尹鴻.當代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盛暑寒.淺議中國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關系[J].電影文學.2008, (17) :63-64.
[3]陳博.孫慧.論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一兼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發展與應對[J].電影文學,2011,(2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