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科學的控制以推動體育教育事業向前發展。本文以控制論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導,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質量的評價和教學質量的控制方法三方面來研究探索,建立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控制的“超循環”反饋控制系統。
關健詞:體育教學;質量控制;超循環;反饋
目前,世界正經歷著一場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沖擊下,教育科學領域也崛起了許多嶄新的學術思想和觀點,現代教育思想日臻完善,“教育控制論”就是這美麗奇葩中的一朵。
控制論是以復雜的因果關系,可能世界的存在為條件的,所以“控制論”方法是一個普遍適應的方法。就大學體育而言,當前的研究只能是以認識心理學為基礎,研究大學體育教學系統的規律,利用控制論的原理和思想對其進行系統分析,創造實施質量控制的條件,結合實際研究其控制途經和方法,逐步建立其質量控制的“超循環”系統模型,利用自穩控制原理對大學體育教學系統進行系統分析,系統診斷就會發現: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界定與表述;教學方法仍然是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手段老一套,不能實現思維能力培養的控制;教學評價系統不完善、不科學、不能準確適時地提供反饋信息;反饋網絡不健全,信息渠道不暢通。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大學體育教學質量控制的關健環節,只有從目標建立、教學實施到教學評價,再從教學評價到教學實施,到目標建立,全面貫徹現代教學思想,建立循環反復、逐步完善的“超循環”反饋控制系統,才能保證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推動大學體育教育向前發展.。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近年來風行“行為目標”的策略,“行為目標”策略強調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及可測性,這于教學比較、評價是很有意義的。但“行為目標”策略只是明確界定了教學過程的終止狀態,而學生應當形成的內部思維過程的中間環節,沒有作為教學目標加以表述,這樣教學過程的控制只能是“黑箱原理”的控制,不適合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
如何彌補“行為目標”策略的不足,實現教學控制的“明箱原理”控制呢?就大學體育教學而言,可以采用三級目標記述的方法,即:
第一級基本要求,解決教學內容范圍及基本要求;
第二級目標分類,結合學校特點進行分類,用行為目標策略將教學內容具體化;
第三級在不同的研究,不同的背景下,采用兩種不同策略:一是以目標狀態矢量記述教學目標;二是通過建立目標過程模型,研究與記述作為教學目標的“中間環節”――內部思維過程。
以目標狀態矢量論述教學目標也罷,建立目標過程模型也罷,目的只有一個,旨在揭示學生思維過程的內部機制,以達到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機制。揭示思維過程的內部機制,意味著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并擁有自身固有的某些要素(即知識、操作),并以這些要素構成假設性機制的方式,來表現心理過程(思維過程)。這種假設性機制就是思維過程模型,不過對于作為教學目標的思維過程即“目標過程”的表述來說,它所必要的思維過程模型不是在學生頭腦中實際產生的思維過程模型的假設性構成物,而是正確的思維過程的假設性構成物。
2 教學質量評價研究
教學評價是正式地、有系統地進行設定目標、收集資料、綜合分析、作出判斷(對各種可行策略予以價值判斷),從而協助決策者作出決策的過程。測評學生學習質量,是一種特殊的、連續的、多變的及沒有確定外延的系統過程,同時測評本身是一個以一定目標為準繩的價值判斷過程。因此根據大學體育教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本著全面考慮的原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著眼未來發展的原則、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可得到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一般結構體系。
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過程,有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對教師的評價,上述并非表示評價工作的具體體系,它僅代表一種思想,是本著這樣一種系統思想去全面考察體育教學質量評價。
3 教學質量控制方法
教學通常包括三個環節:計劃環節、教學實施環節、教學評價環節。據此可將體育教學質量控制分為:教學運行前的預先控制,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隨機控制,教學運行后的反饋控制。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有機整體。
3.1 教學運行前的預先控制
教學運行前的預先控制在學生尚未反應之前所進行的調整控制。它有兩個最根本的前提條件:一個是教學目標及前段教學的信息反饋;另一個是學生的體育素質和智能水平。就大學體育而言,其預先控制主要包括下述兩個方面。
3.1.1 教材內容的優化控制。大學體育內容突出的特點是“新、廣、用、淺”,這就要求大學體育教材適當提高教學起點,避免與中學內容的 簡單重復,注重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和實際化,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媒體,其內容的優化就顯得更為重要。
3.1.2 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整個教育界都很關注的問題,綜觀新時代各種教學方法,結合現代認識心理學研究成果,大學體育必須改革單一的教學方法,試行教學方法的綜合化:第一,將師生“傳授――接授”式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討論研究的教學方法模式,教師職責重在對教學的組織;第二,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把課堂教學同課外活動緊密相結合。
3.2 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隨機控制
我們認為學生創造性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 據問題的初始狀態、目標狀態、約束條件和操作情況,形成問題 的初始表征;
第二、利用各種方法制定問題解決的方案;
第三、重構問題表征;
第四、執行程序,完成計劃并檢驗結果。與以上四個階段相對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隨機控制可采用“五段式”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教師精講、學生練習、課堂討論及學生再練習。“五段式”教學方法以現代認識心理學為基礎,博取觀長,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3.3 教學運行后的反饋控制
反饋控制貫穿于體育教學過程的始終,不僅不同教學層次上存在反饋,而且同一層次內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反饋。有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微觀調整的半周期小循環反饋,也有一個依據教學測試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作出宏觀調整的全周期大循環反饋,因此體育教學反饋控制優化措施如下:
3.3.1 建立教學“反應――反饋――自反饋”控制鏈,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雙向反饋;
3.3.2 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教學信息反饋網及科學的、健全的教學決策系統。
總之,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控制,從目標確定、教學實施到教學評價,是一個信息循環往復的過程,其控制互為條件、相輔相成,以其各自最優及彼此的和諧統一達到整體控制的最優化。同時,這又是一個逐漸優化逐步實現的過程,其最終目標并非朝夕可至,只有在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這一無窮循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建立其“超循環”反饋控制系統,才能使其日臻完善。我們相信只要以認識心理學為基礎,以控制的思想方法作指導,實施教學過程的自穩控制,必然求得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推動體育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金觀濤 華國凡.《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科學出版社.1983.1.
[2]列爾涅夫.《控制論基礎》.科學出版社.1983.3.
作者簡介:王勝龍(1966-),男,籍貫:天津薊縣,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