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建強
摘要:財務報表是企業所有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提供了企業管理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認真解讀與分析財務報表,能幫助我們剔除財務報表的“粉飾”,公允地評估企業的決策績效。本文僅對財務報表方面的內容、存在的問題、財務報表分析改進等相關問題進行簡略地分析、探討。
關鍵詞:財務分析目的;內容;存在問題;改進方法
一、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
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是:總結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做出決策,這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過程。因此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分析企業的各種財務報表,確定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償債能力的大小,尤其是企業未來獲利能力的強弱。這些信息是投資者、債權人和管理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比如投資者是否對企業投資主要依據企業的獲利能力;而債權人是否向企業放貸則主要依據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的管理者重點考慮企業的持續經營和未來的發展問題。
二、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
(一)企業財務狀況分析
財務狀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資產構成分析
它是以資產總額為基數,計算各資產項目占資產總額的百分比,這一方法在實際應用時,相關利益人可以通過分析資產構成,更清楚地了解資產的結構是否合理,通過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資產構成的比較,同時聯系生產經營實際,可評價各資產變動及對經營成果的影響。
2.權益構成分析
主要是指是以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額為基數,計算各負債項目或所有者權益占總額的百分比,也可以以某一項負債或某一項所有者權益為基礎,計算另一項負債或所有者權益占其百分比。在實際應用時,權益分析主要用于靜態分析,它通過各權益構成,可清楚地了解企業資產來源構成是否合理,權益分析也可用于動態分析,如列出連續兩年及其以上的構成比率進行比較。
(二)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承受能力或保證程度,包括償還短期和中長期債務的能力。企業償債能力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的重要標志。一般而言,企業債務償付的壓力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一是一般性債務本息的償還,如各種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和各種短期結算債務等;二是具有剛性的各種應付稅款,企業必須償付。而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財務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是評價企業用流動資產償還流動負債能力的指標,流動比率過低,企業可能面臨清償到期債務的困難;流動比率過高,表明企業資產利用率低,存貨積壓,周轉緩慢。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反映了企業的資產對債務的保障程度。比率越小,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一般認為資產負債率應小于50%,即負債應小于所有者權益,該比率針對不同的行業標準有所不同。
(三)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營運能力的作用表現為對各項經濟資源的價值即資產周轉率與周轉額的貢獻上,然后通過這種作用對增值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從這種意義上講,營運能力不僅決定著公司的償債能力與獲利能力,而且是整個財務分析工作的核心所在。通過營運能力的分析,不但可以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也可判斷其是否具有獲利的能力。衡量營運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流動資產周轉速度指標和固定資產周轉指標。其中反映企業流動資產周轉速度的指標有:流動資產周轉率和流動資產周轉天數指標。前者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營業收入凈額同平均流動資產余額的比值,即企業本年度內應收賬款轉為現金的平均次數;后者是用時間表示的周轉速度,稱為平均流動資產回收期。流動資產周轉率指標為正指標。一般情況下,該比率越高,表明收賬迅速,賬齡較短,資產流動性強,短期償債能力強。流動資產周轉天數為反指標,一般情況下,該指標數值越低越好。反映企業固定資產周轉情況的主要指標是固定資產周轉率,它是企業一定時期營業收入凈額同平均固定資產凈值的比值,是用以衡量固定資產利用效率的一項指標。該指標為正指標,一般情況下,該比率越高,表明以相同的固定資產完成的周轉額較多,固定資產利用效果較好。
(四)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企業盈利能力就是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如果投資人能夠獲得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企業比較真實的數據,則對其分析和決策都是十分有用的,但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資產凈利率和凈值報酬率等指標還是有些不全面,需要增加一些盈利的結構和關聯交易指標,如:非經營性損益比率(本年度非經營性損益÷利潤總額),反映了企業運用股權轉讓、固定資產處置和投資收益等非經常性交易獲得盈利的情況;關聯交易比率(關聯交易額/凈利潤總額)揭示了關聯交易額占整個利潤總額的情況。
﹙五﹚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分析
1.環境保護
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通常會產生污水、廢氣、廢渣等排放物,對環境造成污染。環境污染會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經濟發展。企業應加大環境保護設施的投資力度,把環境污染降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之內,不能片面地追求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置環境保護于不顧。如增加保護環境支出占收入的比率等。
2.資源節約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消耗的原料、能源等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企業占用的土地也是非常緊缺的資源,為使當代人的經濟發展不影響后代人的經濟發展,企業應該高度重視土地、能源、原料等資源的節約,反映在財務上就是要努力降低成本費用,實現企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如增加單位GDP能源降低率。
3.增加人力資本。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已超過物力資本的貢獻。企業應尊重知識和人才,重視員工技術培訓與繼續教育,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使企業發展有強大后勁。如增加單位員工技術培訓費用增長率。
4.生態建設
企業生產經營要保持良好的狀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必須合理規劃生產與生活用地,搞好綠化與植被保護,把企業周邊環境建設好,形成花園式企業。如增加單位綠化面積增長率和防災救災基金提取率等。
企業要通過投資為環境保護、增加人力資本與生態建設提供財力支持,要通過成本控制實現資源節約。
三、財務報表分析存在的問題探討
(一)財務報表自身存在的具體缺陷
1.無法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復雜,企業組織形式及其在社會和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不斷發生變化,除了直接投資者、債權人外,企業內外還出現了大量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如政府部門、顧客、合作伙伴等。傳統工業經濟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財務信息,而在知識經濟下不僅要獲取財務信息,還要獲取非財務信息、不確定的信息、預測信息、分部信息等。在信息的質量上強調信息的相關性、一致性與及時性。
2.無法滿足信息的時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點在于時效性,現行財務報告的披露無法達到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的要求,披露的周期、時限過長,已跟不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同時,較長的報告周期為企業進行各種幕后交易創造了時間條件,依據過時的、經過人為調整過的信息做決策,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減少。
3.無法反映非貨幣信息的競爭
非貨幣信息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企業生死的競爭,但是現有會計報表主要反映以貨幣計量的歷史成本數據,在會計報表中絕大多數是有形資產的信息,而對大量無形資產的信息無法體現,從而大大削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4.財務報表信息披露內容的不完整性
完整性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概念,但這卻是現行財務會計模式的固有弊病,也是和以上提到的財務報告的缺點密切聯系的,甚至可以說是上述缺點的衍生物。其不完整性在于,它在絕大多數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通用目的”的報表。隨著新的會計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會計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喚“通用目的”財務報表以外的考慮到特殊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專用”財務報表。
(二)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無論是何種分析法均是對過去經濟的反映。隨著環境的變化,這些比較標準也會發生變化。而我們在分析時,往往只注重數據的比較,而忽略經營環境的變化,這樣得出的分析結論往往也是不全面的。
1.財務比率體系的局限性
財務比率體系不嚴密,每一個財務比率只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或經營狀況的某一方面,每一類比率都都過分強調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導致整個指標體系不嚴密。
2.財務比率所反映的情況具有相對性
我們在判斷某個具體財務比率是好還是壞,或根據一系列比率指標形成對企業的綜合判斷時,必須注意財務比率本身所反映情況的相對性。因此,在利用財務比率進行分析時,必須掌握好對財務比率的“信任度”。而這又是一個帶有主觀價值判斷的概念。
3.財務比率的評價標準不統一
在不同的行業或在同一行業由于所處的位置、時間、出發點等不一樣,導致財務比率的評價標準也不同。比如,對流動比率,人們一般認為比率為2是比較合理的,但許多成功的企業的流動比率都低于2;而對速動比率則認為1是合適的,但不同的行業此比率有很大差別,如采用大量現金銷售的企業,幾乎沒有應收帳款,速動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應收帳款較多的企業,速動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業之間或在同一行業,用財務比率進行評價時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不便于行業間對比。
4.財務比率的計算口徑不一致
比如,對存貨周轉率的計算,有的用銷售收入/存貨,有的用銷售成本/存貨;對流動負債的計算也是如此,分子流動負債的計算可用年末數,也可用平均數,而平均數的計算又有不同的方法,這些都會導致計算結果不一樣,不利于評價比較。
(三)財務報表分析主要反映的是股東權益,對員工所得、國家貢獻所得等創造的社會責任等反映還不夠。
四、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改進
1.要有科學的預見。為增強企業競爭和應變能力,避免可能發生的失誤和損失,在財務分析中,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科學預測。預測并擇優決策是當代新興的管理科學。作為信息反饋的財務分析工作,要跟上形勢,不能老是跟在后面做事后解剖,要走在前面做事先判斷,及時而延續地提供可靠信息,幫助企業提高預見性、避免盲目性,使企業經營中有好決策,管理中有好措施。
2.充分占有資料。進行財務分析必須充分占有資料,但要有真實的會計資料,還應充分應用有關的統計和業務資料,不但要定期考核各項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還要走出辦公室,深入實際了解經營管理全過程,掌握第一手資料。
3.分析方法應靈活運用。資金運動隨經營活動和經營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因素很多,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有經營因素,也有管理上的因素;有內在因素,也有外來因素;還有互相促進因素,要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方法分析問題。
4.適當改進財務指標
(1)當前反映盈利能力指標主要有:銷售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和權益凈利率。
銷售利潤率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經營已經是企業的存在狀態。在實際中有些企業的其他業務收入已經超過了主營業務收入。若仍按主營業務收入來計算銷售凈利率指標,則不能反映企業經營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獲利水平;二是由于主營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劃分不明顯,在選擇計入主營收入還是其他業務收入時,企業操縱性較強,所以新會計準則在編利潤表時不再區分主營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使收入的確認更準確?;诖?,修改對銷售利潤率做出修正公式為“營業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能夠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獲利水平。對權益凈利率的修正,原權益凈利率的分母用年初與年末所有者權益的平均值這是合理的。作為評價企業當年收益的指標,不應由于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使計算值不同。因此,修正后的公式為“權益凈利率=凈利潤/(年初所有者權益與年末所有者權益的平均數-分配的利潤)。
(2)資產管理效率的指標主要有: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由于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的劃分已不明顯,若仍用主營業務收入來計算這些指標已顯得不夠全面,所以分子用“營業收入”比較好;另外,對應收帳款周轉率指標的分母也要作適當修正。原比率分母用應收帳款的平均余額,但由于賬面上的應收帳款是提取壞賬準備后的余額,不同的企業,甚至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對壞賬準備的提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人為操縱,也減少了可比性,因此,應收帳款周轉率的分母用“應收帳款平均余額+提取的壞賬準備”比較合適。
5.各種分析方法結合使用,各種分析方法都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關系,同時也各有局限性,在運用時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種方法做出投資判斷,而應把各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