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福
摘 要:農業生產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具體的生產工作中,管理人員也深刻的認識到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傳統的農業生產并沒有認識到這套體系存在的必要性,導致生產效率和農業發展質量得不到提升,然而如今在標準化的體系建設以及完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需要及時進行彌補和解決,并進一步明確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發展方向
引言
農業發展到如今,其產業項目越來越多,也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來適時調整產業發展策略,而且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人力,進一步完善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生產管控體系,形成制度性的優勢,并將其充分發揮出來促進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 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立現狀
1.1 落后的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
對于農業發展來說,建設標準化的生產流程體系已經得到了從業者的認可。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各地區農業發展水平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出現,導致現如今我們所采用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體系無法制定一套統一的策略來執行,標準化的體系建設遇到了很多阻礙和挑戰,該體系建設中將不可避免的出現很多不合理的問題,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得不到大幅度提升,體系指標的指向性和發展方向并不明確,相關的農業產業項目發展出現很多困難和挫折,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的農業標準化機制和體系建設較為落后。
1.2 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的貫徹難題
標準化的相應體系建設過程中,生產者和管理者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和舉措,但是在實際執行和應用中,執行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執行效率和最終的效果達不到人們的預期。這就說明當前農業生產的標準化中的一些具體環節和程序難以有序開展和運行。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時,發現其主要原因還在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所采用的模式和體制難以適應標準化的發展要求,很多農產品的生產者并沒有樹立起品牌意識,相應的主管部門也難以發揮其監督和督促的作用。
1.3 農業標準化體系監管力度不夠
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一些列農業投入產品的監管法律法規,但是專門針對農業投入產品的生產行為要求以及農業投入品自身質量標準要求都是遠遠不夠的,大部分農業投入品沒有農產品生產安全與質量安全的監督措施進行保障,也沒有農業投入品的安全性與適應性的行為監管。我國制定的《標準法》也沒有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行范圍調整,使得農業標準化的管理,沒有特定法律基礎的依據。另外,農業產品的質量安全沒有制度作為保障,使得安全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確保證出現問題的產地與生產者得不到解決,還有就是對監測機構與法規體系也不夠完善,監測手段也十分落后,對農產品中的一些農藥、獸藥殘留,以及種子、化肥等一些農業生產資料進行的質量監測都不十分到位,有的監測知識停留在感官上的監測與評判,認證十分不規范,監督檢查也極不到位。
2 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
2.1 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
就目前情況來看,需要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以此來保證農產品品質與安全,繼而達到農業經濟效益提升的目的。根據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總體部署工作,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與《特色農產品布局規劃》進行經濟附加值的確立,保證一些附加值較高的大宗農產品、鮮活農產品、地理標志性的農產品以及出口農產品等的產品優勢凸顯出來,注重產品種植各個環節,像養殖產地環境的選擇、動植物種質資源的優化利用、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動植物疫病的防控、種養殖的具體措施、產品的采收捕撈、產品的加工儲運以及銷售等。建立以服務行政監管與促產業發展為重要目標,構建出一些的高質量農業的標準化體系、農業標準化的具體實施體系、農業標準化的監督體系以及農業標準化的組織體系。
另外,在現代化農業的機制方面,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在農業標準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將農業標準和行政監管進行緊密結合,進一步推動農業標準化和發展結合在一起,建立起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的工作體系,對農業生產協會、企業以及技術機構進行明確分工,通常是按照項目、資金以及政策等手段進行農業生產的刺激,進一步發揮出政府、企業以及組織機構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實現農業生產的全面化、標準化發展。
2.2 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
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的建立需要加強示范區的建設,提升實際實施的效果,增強示范區的宣傳力度,實現多途徑、多形式的宣傳,建設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強化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步伐,提升標準化示范區的整體管理水平,從以示范區入手,進行示范機制與輻射網絡的進一步建立,這樣能為周邊地區提供更多先進的經驗。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建立出農業標準化的進一步實施,與實際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結合起來,使得農業龍頭企業與生產合作組織進行標準化工作的建設,繼而帶動訂單農戶與合作社成員的標準化農業生產。與網絡技術結合在一起,促使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2.3 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的監測機制
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的建立,需要對農業監測體系進行建立與充實,對現有國家級、部級的質檢機構進行完善,保證地方檢驗與檢測機構結合在一起,與各區域的農業生產需要結合在一起,與農業實際情況、生產單位、農業用戶進行貼合在一起,并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借鑒國內外的一些優秀科研成果,加強檢測方法進一步研究,研制出快速檢測手段,保證現場快速檢驗的適應,在工作實際需求的基礎之上,對農業生態監測機制進行完善。像農業土壤的肥力監測、環境污染的檢測、病蟲草害的檢測、氣象災情預測等都是重點內容。
另外可以建立出專門的農業質檢中心與檢測機構。按照“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的原則進行監測機制的構建。制定出完善的農業標準化管理法規、制度,保證農業標準化工作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立與發展得到保障。
結束語
我國農業發展的潛力是極為巨大的,因此我們要對其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充滿信心。在完善標準化機制的同時,還要同步健全監管體系,監督并督促各項標準化建設工作舉措和策略的貫徹落實,這樣才能堅定踏實的邁出每一步,持續促進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於康.淺析中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現狀、關鍵控制點及對策[J].江蘇農業學報. 2010(04)
[2]歐陽有旺,魏信榮.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探析——從技術壁壘角度[J].安徽農業科學.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