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楊敏 冷靜 范智琴 徐沖
中圖分類號 R28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18)03-0349-0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03.14
摘 要 目的:優化補腎養血顆粒的提取工藝,為其開發成醫院制劑提供依據。方法:以金絲桃苷含量、總黃酮含量和出膏率的綜合評分為評價指標,以加水量、提取時間和提取次數為考察因素,設計正交試驗優化補腎養血顆粒的提取工藝并進行驗證。結果:補腎養血顆粒最優提取工藝為每次加水10倍量,提取2次,每次1 h。驗證試驗結果顯示,金絲桃苷、總黃酮含量分別為0.154、11.094 mg/g(RSD=0.010%、0.008%,n=3);出膏率均值為37.76%(RSD=0.008%,n=3)。結論:優化后的提取工藝穩定、可行,可為補腎養血顆粒的制劑開發提供依據。
關鍵詞 補腎養血顆粒;提取工藝;金絲桃苷;總黃酮;正交試驗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Bushen yangxue granul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hospital preparations. METHODS: The orthogonal test was designed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Bushen yangxue granules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hyperoside and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 yield as evaluation indexes, water amount, extraction time and extraction times as factors. Verification test was also conducted. RESULTS: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Bushen yangxue granules was 10-fold water, extracting for 2 times and 1 hour each time. The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hyperoside and total flavonoids were 0.154 mg/g (RSD=0.010%, n=3) and 11.094 mg/g(RSD=0.008%, n=3). The average extract yield was 37.76% (RSD=0.008%,n=3). CONCLUSIONS: The optimized extraction technology is stable and feasible,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hospital preparations of Bushen yangxue granules.
KEYWORDS Bushen yangxue granules; Extraction technology; Hyperoside; Total flavonoids; Orthogonal test
補腎養血顆粒系由我院主任中醫師朱光德創立的經驗方——“補腎養血方”制作而來,朱光德致力于脫發病的研究,在“發為血之余”的基礎上,發展出“腎虧血虛,濕熱熏蒸”的理論,并以該理論為指導,形成此方。全方由制首烏、熟地黃、菟絲子、桑椹、枸杞子、制黃精、丹參等19味藥組成,具有補腎養血、烏發生發、填精補腦之功效,主要用于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或脾虛生濕所致脫發,癥見毛發松動或呈稀疏狀脫落、毛發干燥或油膩、頭皮瘙癢;斑禿,早禿,脂溢性脫發與病后、產后脫發見上述證候者。該方經過十幾年臨床應用,療效顯著、安全可靠[1-2],現擬開發成醫院制劑。本研究采用正交試驗法,以提取物中金絲桃苷含量、總黃酮含量[3-4]和出膏率為綜合評價指標,優化補腎養血顆粒的提取工藝條件,為其開發成醫院制劑提供依據。
1 材料
1.1 儀器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譜(HPLC)儀(美國Agilent公司);UV-24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XA205DU精密電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AS10200AT超聲波清洗器(天津奧特賽恩斯儀器有限公司)。
1.2 藥材、對照品與試劑
制首烏、熟地黃、菟絲子、當歸、紅參、丹參、赤芍、制黃精、陳皮、苦參、茯苓、桑椹、枸杞子、防風、蒼術、川芎、天麻、黑芝麻、核桃仁飲片均購自重慶中藥飲片廠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1410035、1501049、1501007、1502041、1411056、1412126、1411113、1501047、1501020、1502022、1501079、15020101、14010132、15020128、15010106、14080113、15080142、15080122、15060202,經我院藥檢室陳玲副主任中藥師鑒定為真品;金絲桃苷對照品、蘆丁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1521、0080-9504,純度:>94.3%、>98%);乙腈、磷酸均為色譜純,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出膏率的測定
稱取處方量的飲片,加入一定量的水進行提取,計量體積,備用。精密量取提取液250 mL,按2015年版《中國藥典》(四部)通則0831干燥失重測定法項下[5]方法測定出膏量,計算出膏率(出膏量/處方量×100%)。
2.2 金絲桃苷含量測定
2.2.1 色譜條件 色譜柱:Phenomenex Gemini C18(250 mm×4.6 mm,5 ?m);流動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 (17 ∶ 83,V/V)[6];二極管陣列檢測器,檢測波長:360 nm;流速:1.0 mL/min;柱溫:25 ℃;進樣量:20 μL。
2.2.2 對照品溶液制備 精密稱取金絲桃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121 7 mg的金絲桃苷對照品溶液,即得。
2.2.3 供試品溶液制備 取提取后的浸膏約5 g,精密稱定,置于50 mL量瓶中,加80%甲醇50 mL,超聲處理(240 W,45 kHz)1 h,放冷,加80%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2.2.4 陰性樣品溶液制備 按補腎養血顆粒水提處方的提取制備工藝制得缺菟絲子的陰性樣品,按“2.2.3”項下操作方法制得陰性樣品溶液。
2.2.5 專屬性考察 取上述3種溶液(其中供試品溶液為正交試驗9號樣品),進樣測定。結果,所測成分色譜峰與樣品中其他組分色譜峰基線分離,且陰性樣品無干擾,色譜見圖1。
2.2.6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吸取金絲桃苷“2.2.2”項下對照品溶液5 mL至50 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搖勻。再分別精密吸取0.5、1.0、1.5、2.5、3.0 mL至5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進樣測定。以進樣量為橫坐標(x,ng)、峰面積為縱坐標(y),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y=59.653x-15.592(r=0.999 5),結果表明金絲桃苷進樣量線性范圍為24.34~146.04 ng。
2.2.7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金絲桃苷對照品溶液,重復進樣6次,測得金絲桃苷峰面積的RSD=0.62%(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2.8 重復性試驗 稱取同一份樣品6份,每份約5 g,按“2.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測定。測得金絲桃苷峰面積的RSD=1.65%(n=6),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2.9 穩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分別于放置0、2、4、6、8 h進樣測定,計算得金絲桃苷峰面積的RSD=1.82%(n=5),表明供試品溶液8 h內基本穩定。
2.2.10 準確度考察 采用加樣回收法。取已知含量的浸膏9份,每份含金絲桃苷4.86 μg/g,精密稱定,分別置于50 mL具塞三角瓶中,分成3組,每組3份,每組分別添加金絲桃苷對照品溶液(24.34 μg/mL)1.4、1.8、2.0 mL,按“2.2.3”項下方法操作,進樣測定,計算加樣回收率。結果,金絲桃苷的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7.50%(RSD=2.0%,n=9),表明該方法準確度良好。
2.3 總黃酮含量測定
2.3.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蘆丁對照品,精密稱定,加30%乙醇制成每1 mL含蘆丁0.313 2 mg的溶液,即得。
2.3.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浸膏約5 g,精密稱定,加60%乙醇100 mL,超聲處理(240 W,45 kHz)1 h,放冷,濾過;濾液用60%乙醇定容至100 mL量瓶中,搖勻。精密量取25 mL,置于50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
2.3.3 波長的選擇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3 mL和供試品溶液6 mL,分別置于25 mL量瓶中,加30%乙醇至6.0 mL,參考文獻[6]方法顯色,加5%亞硝酸鈉溶液1 mL,混勻,放置6 min,再加10%硝酸鋁溶液1 mL,搖勻,放置6 min,加氫氧化鈉溶液10 mL,再加30%乙醇至刻度,搖勻,放置15 min,以相應試劑為空白,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于400~700 nm波長間掃描。
結果,供試品溶液與蘆丁對照品溶液顯色后吸收圖譜基本一致,在509 nm波長處均有最大吸收,因此,選509 nm為測定供試品總黃酮含量的波長。
2.3.4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5、1、2、2.5、5、5.5 mL,分別置于25 mL量瓶中,各加30%乙醇至6.0 mL,加5%亞硝酸鈉溶液1 mL,混勻,放置6 min,再加10%硝酸鋁溶液1 mL,搖勻,放置6 min。加氫氧化鈉試液10 mL,再加30%乙醇至刻度,搖勻,放置15 min,以相應試劑為空白,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在509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y)、進樣量(x,mg)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按照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得回歸方程y=0.449 3x+0.004(r=0.999 7)。結果表明,總黃酮進樣量線性范圍為0.156 6~1.722 6 mg。
2.3.5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蘆丁對照品溶液(0.313 2 mg/mL)2.0 mL,共6份,分別置于25 mL量瓶中,參照“2.3.3”項下方法進行顯色,509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結果,吸光度的RSD=1.61%(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3.6 穩定性試驗 取浸膏(正交試驗9號)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于放置0、10、20、30、40、50、60 min后測定吸光度。結果,吸光度的RSD=1.52%(n=7),表明供試品溶液60 min內穩定性良好。
2.3.7 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浸膏(正交試驗9號),按“2.3.2”項下方法分別制備6份供試品溶液,測定總黃酮吸光度。結果,吸光度的RSD=1.56%(n=6),表明本方法重復性好。
2.3.8 準確度試驗 精密稱取浸膏3份,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每份樣品分別取3份,每份3 mL置于25 mL量瓶中,再分別精密加入蘆丁對照品溶液(0.313 2 mg/mL)1.5、2.0、2.5 mL,加30%乙醇至6.0 mL,509 nm波長下測定總黃酮的量,計算回收率。結果,加樣回收率為104.43%~109.57%,平均加樣回收率為106.49%(RSD<2%,n=9),符合含量測定要求。
2.4 正交試驗優化提取工藝
稱取補腎養血顆粒處方102 g,根據前期預試驗結果,確定以加水量(A)、提取時間(即煎煮時間,B)、提取次數(C)為考察因素,每因素取3個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以提取物中金絲桃苷的含量、總黃酮含量和出膏率的綜合評分為評價指標,綜合評分=(金絲桃苷含量/金絲桃苷含量最大值×0.4+總黃酮含量/總黃酮含量最大值×0.4+出膏率/出膏率最大值×0.2)×100。因素與水平見表1,正交試驗設計與結果見表2(注:表中含量是以浸膏量中的含量計),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2直觀分析可知,A3>A1>A2,B3>B2>B1,C3>C2>C1,影響提取效果的順序為:提取次數(C)>加水量(A)>提取時間(B),最優工藝為:A3B3C3。表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因素A、B、C對提取結果有顯著影響,綜合考慮生產效率和節能等各方面的因素,確定優選工藝為A3B2C2,即每次加水10倍量,提取2次,每次1 h。
2.5 驗證試驗
為驗證上述優化工藝的可行性,進行3批10倍處方量的放大試驗,按最優工藝條件提取,測定金絲桃苷、總黃酮含量和出膏率;再計算金絲桃苷轉移率(浸膏中含
金絲桃苷總量/菟絲子藥材中含金絲桃苷總量×100%)。結果,金絲桃苷、總黃酮含量和出膏率分別為0.154、11.094 mg/g和37.76%(RSD=0.010%、0.008%、0.008%,n=3),表明本研究所確定的提取工藝效率較高,穩定可行,詳見表4。
3 討論
中醫認為脫發證見多端,但根據臟腑理論,脫發的病因仍以肝腎不足為本,血瘀、血熱、濕熱為標。然而本病多為虛實夾雜或本虛標實證,隨著社會發展、工作節奏、生活方式等外部環境的變化,脫發不僅僅是由虛而致,更是由于精神壓力的增加以及飲食的失衡所導致的一種虛實夾雜的脫發病癥[1]。
本方治療脫發,便是基于“腎虧血虛,濕熱熏蒸”的理論,從氣、血、肝、腎、心、脾入手,養血生發貫穿始終,既養肝腎之陰,以生陰血;亦補后天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1]。
全方共19味藥材,其中3味貴細藥材(紅參、天麻、茯苓)制粒時直接粉碎入藥,采用煎煮有16味,其中的12味藥(制首烏、熟地黃、菟絲子、桑葚、陳皮、枸杞子、當歸、川芎、黃精、丹參、芝麻、核桃仁)含黃酮[7-17]。文獻報道,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均有調節作用[18-23]。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可改善細胞相關功能,促進組織正常功能的恢復;黃酮類化合物,特別是異黃酮,化學結構與雌激素相似,能夠對人體內分泌進行調節;黃酮類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激活毛母細胞,使毛發生長能力衰退的毛囊復活,補充營養成分,從而發揮養發生發的作用[24-25];此外,黃酮類化合物可抗抑郁、延緩衰老[26],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緩和因工作節奏、生活方式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引起的精神壓力增加以及飲食的失衡所導致的脫發。
因此,課題組選取總黃酮為檢測指標之一,然而此方藥味眾多,無法準確測得總黃酮轉移率,不能很好地評價提取工藝的適用性和可靠性,故另外選取同為黃酮類成分的金絲桃苷(臣藥菟絲子的有效成分)作為評價指標二,用以計算轉移率;二者結合評價提取工藝更具實際意義。
最優提取工藝經驗證試驗結果表明,出膏率、金絲桃苷轉移率均較高,表明所確定的提取工藝條件可行,可用于進一步的制劑生產。
參考文獻
[ 1 ] 朱良春.名師與高徒:首屆著名中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選粹[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631-633.
[ 2 ] 范智琴.梅花針配合中藥治療脫發8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9):539.
[ 3 ] 韋瑀龍,黃小鷗,藍曉慶.固本補腎口服液的總黃酮含量測定方法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6,19(10):1287-1289.
[ 4 ] 史萬忠,劉瑾,呂海陽,等.大孔吸附樹脂純化補腎方中總黃酮的工藝研究[J].中成藥,2009,31(7):1024-1028.
[ 5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四部[S]. 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03.
[ 6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309、525.
[ 7 ] 董東,董順福,韓麗琴,等.何首烏中總黃酮與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及其藥效機理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9):2218-2219.
[ 8 ] 黃燦,王斌,賀建云,等.熟地總黃酮的含量測定及其超聲提取工藝優化[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9,26(4):70-73.
[ 9 ] 王瑞坡.桑椹黃酮的制備及其降血糖和降尿酸作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10] 鄭國棟,蔣林,楊得坡,等. HPLC法同時測定不同產地廣陳皮中5種活性黃酮成分[J].中草藥,2010,41(4):652- 655.
[11] 劉蘭英,曹有龍,趙友誼.枸杞黃酮提取工藝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0):18490-18491.
[12] 李谷才,魏文亭,高堂杰,等.當歸總黃酮提取及其體外抑菌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2):310-311.
[13] 許麗璇,李偉斌,蔡建秀.川芎總黃酮提取優化及小鼠體外抗氧化作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30(18):1524-1528.
[14] 陳克克,史麗,李鶯,等.黃精總黃酮和總酚的含量測定[J].陜西農業科學,2012,58(1):58-60.
[15] 李欣,薛治浦,朱文學.丹參不同部位總酚酸和總黃酮含量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11,32(3):108-111.
[16] 晨光.芝麻、余甘子和苦瓜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對健康有益[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1,23(5):308.
[17] 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迪麗努爾·塔力甫,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德爾.核桃仁內隔膜中總黃酮最佳提取工藝的研究[J].生物技術,2009,19(4):60-63.
[18] 陳叢瑾,王琪,李欣.黃酮類化合物抗氧化和抑菌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1,22(35):3346-3348.
[19] 陳永鈞,龍曉英,潘素靜,等.黃酮類化合物的藥效機制及構效關系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1):337-344.
[20] 何佳珂,于洋,陳西敬,等.黃酮類化合物的藥物代謝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21):2789-2794.
[21] 延璽,劉會青,鄒永青,等.黃酮類化合物生理活性及合成研究進展[J].有機化學,2008,28(9):1534-1544.
[22] 劉星雨,周敏,孫體健.天然黃酮類化合物的藥理活性及分離提取[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5):621-624.
[23] 劉一杰,薛永常.植物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6,36(9):81-86.
[24] 陳興芬,單承鶯,馬世宏,等.側柏葉化學成分生理活性及防脫發功能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0,29(3):1-5.
[25] 趙永光,趙瑩,張建平,等.側柏葉總黃酮在功能性洗發香波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4):10295-10296.
[26] KAWAGUCHI K,KIKUCHI SI,HASUNUMA R,et al. Suppression of infection-induced endotoxin shock in mice by a citrus flavanone naringin[J]. Planta Medica,2014,70(1):17-22.
(收稿日期:2017-05-22 修回日期:2017-07-25)
(編輯:劉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