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及遼闊的疆域,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及自然環境下逐漸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并深深地打上了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人文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民居作為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不言而喻,社會各方對傳統民居均提出了保護的要求,但效果不盡人意,傳統民居的數量仍然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筆者通過對多個村落的現存傳統民居調查發現傳統民居日益減少的原因多為保護過程中當地居民不積極、不配合,針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究,分析當代社會居民的生活需求跟傳統民居所產生的沖突,得出傳統民居不被當地居民所重視、保護及發展的原因,繼而尋求解決辦法,為傳統民居的傳承及發展提出思路,對歷史、人文及民俗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今后制定傳統村落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民居建筑;傳統民居;歷史;人文及民俗文化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追求日新月異,對生活品質有了新的要求。傳統民居不能滿足居民需求,逐漸被居民摒棄。但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又被各界所重視,保護的呼聲也從未停息,因而居民需求與保護需求不可避免產生矛盾,本文則從這一視角進行研究,以求為解決這一沖突提供依據。
1 當代居民與傳統民居的主要矛盾
1.1 現代家庭結構改變對民居產生新的要求
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聯系模式被稱為家庭結構[1]。傳統的家庭結構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數代同居大家族模式為主。以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為例,普通人家所居住的四合院格局緊湊,一般情況以一進落或二進落布局為主,院內兩個家庭、三代人共同生活,子孫所居廂房位于正房兩側,個人空間擁擠、隱私性不高,生活中不免因生活方式差異、觀念差異等產生沖突,例如自古以來難念的“婆媳經”,即使在過去封建禮數的約束下仍很普遍,現代思想解放后更為突出,分開居住成為解決及預防這一矛盾較為容易的方式。
另外,過去大家庭中多以單一的謀生方式為主,需要多人共同勞作,而現代多樣的謀生方式使得祖輩跟后代逐漸出現差異,祖輩務農、子輩務工成為當下農村發展的潮流,祖輩跟子輩勞動交集不如過去緊密,勞動方式的差異也迫使得祖輩跟子輩分開,例如多數務工人員是以夫妻小家庭為單位長期在外。家庭結構逐漸發生改變,以三口之家為代表的兩代同居的家庭模式逐漸取代了數代同堂的大家族模式成為主流[2],個人意識也隨著集體意識的薄弱而逐漸突出,當代人希望遵循自己的生活習慣營造適合的生活空間,對住宅的要求不再考慮數代同居時的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傳統院落空間逐漸被現代建筑和小家庭庭院所取代。
1.2 傳統民居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當代生活需求
受制于過去的營造技術及傳統思想的限制,傳統民居大多僅有按風水格局位置擺放在院內供家族共同使用的廚房和廁所,小農經濟以大家庭為生產單位,在長輩的協調下,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勞動成果為大家庭所享,集體生活的代表“大鍋飯”極為普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大鍋飯”無法顧及個人喜好的問題逐漸突出,傳統院落內廁所“臟、亂、差、隱私性弱”的弊端也使得居民對現代衛生間的建設趨之若鶩,但傳統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藝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廚房、衛生間的要求,為改善基礎設施,多數居民拆除傳統民居改為現代建筑。
現代生活中新出現的家用電器和交通工具同樣對民居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傳統民居大門多有門檻、臺階,但隨著汽車的出現,傳統民居大門不能滿足居民的日常使用。家用電器中也有相同情況,例如電視對于廳堂視距的要求、空調需要室內密封性較好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沖突使現代居民居住在傳統民居里極為不便,逐漸對傳統民居有了抵觸的情緒,傳統民居遭到破壞。
1.3 居民對現代建筑的推崇
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體系,往往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或法律條文,要求人們按照社會地位差別確定可使用的建筑形式、規模,這就是建筑等級制度,根據考古發現,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出現了服務不同人群的專屬建筑,周代建筑等級制度更是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一直到清末延續了兩千余年。
自古以來將社會地位與住宅掛鉤的傳統使得“豪宅地位高”的思想根深蒂固,例如原意為住宅的“門第”一詞,逐漸代指家庭或家族的社會地位,這種條例在當今社會雖已不存,但人們仍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居民認為住宅的“優劣”代表著居民的經濟能力及社會地位,當然在此評判“優劣”的標準僅為住宅的外觀、新舊程度及造價高低?,F代建筑外觀新穎、造價昂貴,受到了居民的追捧,并成為代表居民經濟水平的標志。另一方面,住宅作為當代年輕人結婚的普遍需求,在婚姻要價市場中屬于重要因素[3],受這一風氣影響,位于偏遠農村地區男方家庭不得不通過修建“氣派”的現代樓房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4]。因而父輩為下一代準備的住宅多選擇當代年輕人所偏好的現代建筑,傳統建筑的傳承出現斷層。
1.4 影響傳統民居保護、修復積極性的關鍵因素-投入產出比
維修、保護傳統民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僅依靠居民自身收入在無當地財政部門經濟扶持的情況下難以實現。另外,由于傳統民居所處環境不同,開發條件存在差異,部分地區發展旅游的資源條件較好,傳統民居則具有獲取經濟利益的潛力,居民在保護、維修中則抱有積極態度。但有些傳統民居處于較為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旅游資源匱乏,對于發展旅游業信心不足,難以看到投資后的利益回報,以至保護、維修傳統民居的積極性不高[5]。
1.5 保護、修復傳統民居無規范可依
由于傳統民居多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缺少專項經費針對當地民居建筑研究存檔,民居的建造技藝僅為當地人掌握,無成文的規范或技術資料,對于技藝傳承極為不利。隨著現代建筑受到人們的追捧,當地掌握傳統民居建造技藝的工匠逐漸轉行,技藝傳承現狀堪憂,保護工作舉步維艱,部分傳統民居年久失修,十分破舊,甚至已發生局部坍塌,危及安全問題。現代工匠對于當地傳統民居技藝未深入了解,在修護過程中對傳統民居產生二次破壞,影響傳統民居保護與維護工作。因此,制定傳統民居的保護、修復規范及技術指南迫在眉睫。
2 矛盾解決策略
2.1 保護與更新并舉
從歷史觀點看,時代是發展的,新時代取代舊時代,傳統民居作為舊時代的產物,在當今社會如同無水之魚、無根之木,如果僅僅是保護起來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失,因此民居的更新勢在必行,掌握傳統民居建造技術的匠人可根據時代的發展對傳統民居進行創新,融入新的時代特征,滿足當代人的使用需求,使更多的人愿意新建傳統民居。同時這也是對我國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有重要意義。
日益精進的技術手段以及新型的建筑材料帶給我們不同的建筑體驗,停留在過去的傳統民居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而被摒棄,例如對于部分傳統民居以木材為主,因防腐及防水手段制約衛生間難以進入室內的問題,我們可通過對現存傳統民居一樓以混凝土、防水瓷磚等材料,緊貼原建筑外層采用現代材料建造出滿足衛生間、廚房需求的獨立空間。另外對于傳統民居相對落后的材質如窗戶,用現代透光性較好的玻璃替代以提高室內采光,實現在不破壞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滿足現代功能需求。而新建的傳統民居則可以融入時代特征進行新的創造,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促進傳統民居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符。
2.2 減少居民投入、提高經濟效益
當今社會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大多處于“標本化”的階段,我們為保護傳統民居多采用極為粗暴的“凍結”其現有形態的方式,僅僅考慮保護而忽視了開發,為此難以獲益的民居所有者積極性不高[6]。當地居民對于傳統建筑這種潛在利益抱有懷疑,不愿為其投資,政府部門應盡量減少居民自身投入,以財政補貼或專項資金等用于保護、修繕傳統民居,同時大力宣傳、學習傳統民居轉型為民宿、農家樂或者酒店的成功案例,讓潛在利益轉變為眼前利益,增加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2.3 弘揚傳統民居之美,提高保護意識
傳統民居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見證了祖祖輩輩的薪火相傳,其中所蘊含的價值橫跨各個學科,無論美學、建筑學或者歷史學等均可從中汲取養分,無數藝術家因它產生靈感創作出精妙絕倫的藝術品,傳統民居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寶庫,但現在意識到其價值的人數量不多,而擁有者更是多數不明白它的價值,因而不珍惜、不重視,任由它逐漸消失,這是人類共同的損失。
為了讓最容易破壞也是與傳統民居接觸最多的人群正確對待傳統民居,我們要通過宣傳教育讓傳統民居的擁有者明白其價值,意識到保護傳統民居的意義以及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加強對當代社會居民審美及價值觀的教育,讓大眾感受到傳統建筑的美。提升居民對傳統民居的認同,從根本上杜絕現代建筑對傳統民居建筑的驅趕。
2.4 制定傳統民居保護修復規范及獎懲措施
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制定保護修復規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保護修復過程中盡可能使民居建筑保持原樣,僅對部分構件加以修繕,以求“修舊如舊”,如實反映歷史遺跡,保持民居建筑及其環境的歷史真實性和整體性。第二,損壞嚴重的重要建筑要堅持“搶救第一”的原則,先期進行修繕并做好詳盡的修繕記錄。第三,特別重視保護傳統民居建筑中的木雕、磚雕、石雕等使其不繼續被損壞。第四,允許居民重新裝修內部,改善廚房、衛生設施,增加現代化浴室。但任何改造措施需經過有關部門設計和審批,不得改變建筑外觀和院落內的格局面貌。
當地相關部門應根據保護修復規范制定獎懲措施,鼓勵居民保護、修復傳統民居,對于新建建筑要求符合規范方可準予建設。對按照規范積極保護傳統民居的居民予以獎勵或補貼,不遵守規范破壞傳統民居的居民予以懲罰,以強力手段保障傳統民居的健康持續發展。
3 結束語
世事變遷,斗轉星移,我們無法阻攔時間列車的前行,就如同無法挽回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傳統民居,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對于現存的傳統民居,我們應該予以關注,讓這些時代更迭的見證人繼續存于世上,向我們訴說陌生的過往。同時推陳出新,讓新的傳統民居承載我們這時代的文化歷史向后世描繪當代風情。
參考文獻
[1] 白春瑤.適應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住宅套型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2] 衡秋歌.河南小店河傳統民居及村落公共空間保護利用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7.
[3] 桂華,余練.婚姻市場要價:理解農村婚姻交換現象的一個框架[J].青年研究,2010,(03):24-36.
[4] 白美妃.從婚房進城看中國城市化的邏輯[J].文化縱橫,2018,(01):
60-67.
[5] 宋學友,陳繼騰.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策略研究[J].建材與裝飾,
2018,(20):185.
[6] 余璐,謝丁龍.傳統民居的現狀與保護對策[J].華章,2010,(33):01.
作者簡介
楊文初(1995-),男,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人;畢業院校:西南林業大學,職稱: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風景遺產與傳統村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