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叢
摘 要 跟蹤審計是指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的前提下,審計機構人員通過審計技術對工程項目的投資活動從開始的決策立項文件到最后的驗收的各個環節和固定資產形成階段中財政、財務收支情況是否真實可信、是否符合法規要求、是否達到既定效益目標進行監督和評價。監管涉及使用國有資金建設項目的工程周期全過程,包括項目開始前期、施工期、竣工結算期、工程決算期的審計和項目績效評價。通過以上的跟蹤審計的定義可以發現它是構成國有資金建設項目審計框架的主要構成要素。
關鍵詞 建設項目;跟蹤審計;理論
1 跟蹤審計的概述和意義
跟蹤審計是指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的前提下,審計機構人員通過審計技術對工程項目的投資活動從開始的決策立項文件到最后的驗收的各個環節和固定資產形成階段中財政、財務收支情況是否真實可信、是否符合法規要求、是否達到既定效益目標進行監督和評價。監管涉及使用國有資金建設項目的工程周期全過程,包括項目開始前期、施工期、竣工結算期、工程決算期的審計和項目績效評價。通過以上的跟蹤審計的定義可以發現它是構成國有資金建設項目審計框架的主要構成要素。
使用國有資金建設項目跟蹤審計要從發現問題、管理規范化、禁止權力濫用、遵紀守法、提高績效為出發點,從揭示問題入手,通過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建議和措施,達到提高有限國有資金利用績效的目的。即審計國有建設資源的三效(效率、效益、效果),通過核減工程造價和對工程管理問題的糾正,來充分利用國有建設資金,避免資金浪費,提高國有資金建設項目的規范性、高效性、經濟性,提升工程建設項目的整體效益水平[1]。
2 跟蹤審計的三種模式
跟蹤審計實施方式可細分為:全過程跟蹤審計、定期或不定期選取節點介入審計、選取工程建設典型環節重點審計三種方式。
全程跟蹤審計是指審計監督覆蓋工程建設項目周期始終,包括立項、設計、概算和預算、采購與招標、工程建設、竣工驗收以及建成后的評價反饋。其表現的主要特征是采取駐場的審計方式,其優點是能夠清楚把握項目建設動態,便于及時揭示不足、督促整改,容易樹立審計的威信,缺點是投入的審計力量和成本相對較大,同時如果介入太深容易加大審計風險。
定期或不定期選取節點介入審計是指工程建設過程中按照一定周期,或者在有可能出現問題或者有違法違規苗頭出現的時候,審計機關依法對其進行審計檢查。這種模式主要是審計力量不足時對工程建設項目監督應用的一種審計方法,優點是針對性強,重點突出,效果突出,缺點是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錯誤也容易蜻蜓點水,對問題無法審深審透。
選取工程建設典型環節重點審計是對工程審計對象中重要的環節節點進行審計,這種方式能充分發揮跟蹤審計的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工作過程不具有連續性,對審計前期的組織和計劃,中期的協調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優點是審計投入相對較小,審計覆蓋面廣,審計效率較高,缺點是由于很多時點不在現場,容易形成審計盲點。
近期主要審計方式是選取工程建設典型環節重點審計的跟蹤審計方式即:審計機構獨立于各個參建單位參與項目建設活動,審計行為不受項目建設管理約束。并通過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對項目的實施工作實時分析,及時提出反饋意見。審計機構在項目建設活動中將審計意見及時反饋,可充分發揮審計的決策參謀功能和服務功能,同時建設參與單位各方應對審計單位提出的審計意見重點考慮予以采納[2]。
3 跟蹤審計的不足及缺點
(1)工作體制不完善,跟蹤審計相關配套資源滿足不了審計需求。中國現階段,使用國有資金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管主要部門為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建設主管部門、審計部門以及社會中介部門等,配置分散,監管部門各司其政,沒有統一領導,缺乏聯動效應。各地普遍缺乏規范的具體操作模式,很多地方都是一個項目一種模式,各職能部門間也各自為政,缺乏協調聯動的機制。這些部門都可以對使用國有資金的建設項目進行監管,而現有的體制機制無法明確劃分各部門監管范圍、監管層次,甚至出現監管重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建設工程在現有的體制下無法被監管所觸及而形成比較尷尬的局面。監督管理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工作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地方審計機關受審計人員編制局限、花費問題的外部條件的限制,而審計工作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又變得繁重復雜,這就導致監管資源與工作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2)實施體系不完善。在審計實施過程中怎樣使效益審計的機關經驗方法和理論運用滲透到審計過程中去仍是現階段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運用跟蹤審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由于問題得以及時發現,避免了浪費損失,但是傳統的審計評價指標并不能夠全面反映跟蹤審計取得的成果,甚至出現跟蹤審計做得越好,最終工作成果越小的現象。
(3)審計風險逐漸加大。現階段,隨著建設進度的持續進行,跟蹤審計人員對建設過程中各環節適時審計,反饋審計意見,并對此做出審計建議,以反饋給各建設方及時來糾正問題不足,為建設項目管理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建設項目實施規范化、正規化、高效化。涉及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的 “三E”性在跟蹤審計工作中逐步顯現,致使參建相關單位對跟蹤審計人員進行項目現場審計越來越贊同和接受。國家審計機關被要求進行的跟蹤審計越來越多,不僅包括自身的年度審計,還包括政府領導及上級審計交辦和自身要求進行的跟蹤審計。不能單純將這樣的現象歸為審計工作與地位逐漸受到重視,還要換種角度認識到跟蹤審計這其中潛在的巨大風險。
(4)跟蹤創新較少。創新少和相關研究少是現階段跟蹤審計各個領域出現的主要問題,包括法律法規的創立、審計評價模式方法、計算機輔助審計等方面。目前計算機輔助審計主要應用于建設算量、造價、審計后評價等,在信息化的今天運用不深,審計人員缺乏相關經驗。尤其是在運用計算機跟蹤審計過程中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趙根印.我國建設項目跟蹤審計理論研究文獻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5,(8):36.
[2] 陳婧.建設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審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