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龍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橋梁建設的蓬勃發展,新建橋梁受跨越公路、既有鐵路等地形條件的限制,需要對新建橋梁進行轉體施工。因此,正確精準地進行轉體橋梁體施工測量控制,保證轉體后橋梁梁體的順利就位合攏,并在此基礎上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務于現場的施工測量放樣,節省模板校正的工作時間,成為測量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此問題,對合安鐵路上跨寧西鐵路轉體橋梁體施工測量控制做出相關分析與總結,希望能夠對解決這類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 轉體連續梁;施工;測量;控制
1 工程概況
新建合安鐵路合九聯絡線引江濟淮特大橋特大橋位于安徽省肥西縣,中心里程HJLDK6+869.165,全橋長5029.35m。橋梁于HJLDK7+621.27~HJLDK7+734.40處采用(32+48+32)m轉體連續梁的形式上跨寧西鐵路。上跨鐵路位于梓樹莊至長安集區間路基段,路基頂面總寬度為15.08m(含接觸網正饋線位置)。
轉體連續梁施工里程HJLDK7+673與既有寧西鐵路交叉里程為K917+500,轉體角度86度。梁底距接觸網立柱頂面高度9.2m,主墩96#墩距離寧西上行線線路中心15.9m,距正饋線8.8m;主墩97#墩距離寧西下行線線路中心24.11m,距正饋線17m。
2 轉體連續梁測量控制
隨著橋梁下部結構的施工完成,梁體施工的測量放樣工作迫在眉睫。按照常規思路,首先將每個節段端頭按其在正常設計線路上對應的里程和偏距計算出放樣點位坐標,然后將這些坐標對應的點位展出到CAD上,經過這些展在CAD上的點連接成一個閉合的多邊形,再將此多邊形旋轉86度后的各點位坐標標注出來,一一采集記錄,指導現場的立模點位放樣和模板校正。
然而由于現場條件的限制和工人操作的誤差,這些點位的“死坐標”往往不能滿足現場復雜多變的施工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耽誤了現場的施工進度,而且也讓測量人員和工人產生了反感厭惡的情緒,極大地影響著現場施工。如何能將這些“死坐標”變得“活”起來,更準確、更方便的服務于現場呢?經過一次次模擬與核算,找到了其中的方法,那就是將轉體連續梁從正常的設計線路上分離出來,使其成為一條線路中心經過主墩中心且與正常線路互成角度的獨立線路,分離出來的線路中心線即為轉體之前的梁體中心線[1]。
有了這樣的初步的構想框架,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準確地控制分離出來的即梁體中心線?新建合安鐵路合九聯絡線引江濟淮特大橋95#墩至98#墩處于線路的直線段上,對于一條直線線路而言,確定其起點坐標和方位角,就可以完全控制其線路走向。至于起點里程,為了計算方便,可以設置為0,也可以設置為任意一個整數。因為此轉體橋橋跨結構為(32+48+32)m,且分為兩個“T”構,所以將中跨的48m梁體一分為二,也即96#墩和97#墩中跨側梁體長度各為24m。
實現了兩個“T”構的梁體分離后,就需要確定每一個“T”構梁體的起始坐標和方位角。將96#墩中心以及前后各24m的正常線路的中心坐標計算出來,按照CAD展點方式畫到CAD上,經過旋轉86度,獲得轉體前96#墩梁體分離出來的線路的起終點坐標,并由此反算出梁體中心線的起始方位角。為將分離出來的梁體中心線路和正常設計線路區分開來,將96#墩梁體中心線起始里程假定為0,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以后計算的方便。
經過以上一系列過程的模擬和復核驗算,分離出來的96#墩梁體中心線就確定了下來,且計算結果檢核無誤。解決了一個“T”構分離出來后的梁體測量控制方法之后,采用同樣的方法經過同樣的操作過程,97#墩分離出來的梁體中心線也就確定了下來。在日后的測量實踐中,以上過程方法同樣可以解決曲線橋轉體連續梁梁體施工測量控制,具體實踐在新建合安鐵路寧西貨車外繞線西環右線上跨寧西鐵路的轉體橋連續梁施工中。
3 技術總結
經過模擬核算和現場的實踐驗證,可以確定將轉體連續梁梁體中心線分離出來,讓其形成一條獨立的線路進行梁體施工測量控制,既克服了現場施工條件限制的困難,也大大提高了測量的工作效率,其應用結果正確,方法可行。
控制了連續梁梁體分離出來的梁體中心線后,就可以將兩個“T”構的梁體施工測量放樣分開來獨立完成,也解決了受現場施工條件限制這一難題;可以在現場隨條件的變化隨時準確計算出所能測設的點位坐標,真正實現了由“死坐標”到“活坐標”的華麗轉化;也可以實現坐標、里程、偏距的正算和反算,方便快捷的服務于現場,提高了測量人員和工人的工作效率。
經過現場實踐,此方法可以縮短測量人員和工人原來工作時間的一半甚至更多,且能正確精準的測設點位,保證放樣精度。
4 結束語
經過實際驗證,新建合安鐵路合九聯絡線引江濟淮特大橋、寧西貨車外繞線西環右線的三座轉體連續梁相繼完成施工測量工作,經復核正確無誤,并在轉體后精準就位合攏。在測量行業迅猛發展的今天,更多的新技術、新方法將需要測量人員去探討、去實踐、去證明。
參考文獻
[1] 姜欣.連續梁轉體施工關鍵技術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