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平
摘 要 預制裝配式建筑中,選擇剪力墻結構形式,比如部分預制或者全部預制,合理運用連接技術,保證建筑的性能。現結合以往的工程經驗,對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和連接技術相關內容,進行簡單的論述,總結了結構設計要點,共享給行業人員。
關鍵詞 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連接技術
現階段,在節能環保的大背景下,以及建筑產業化發展,使得預制裝配式建筑被積極推廣。技術是保證預制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此類建筑發展實際來說,還面臨諸多技術難題,需要加以攻克,尤其是連接技術。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課題,提出技術應用策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預制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建筑產業的發展方向為現代化和產業化,加快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能夠加速建筑產業發展,促使建筑業轉型升級。按照裝配式建筑發展目標,到202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30%以上;到2025年,該比例要超過50%。在國家的大力發展下,作為建筑行業的工作人員,在積極投入裝配式建筑建設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作用,加強技術創新,助力建筑行業發展。從裝配式建筑建設角度來說,多采取局部預制或者全部預制的方式,以局部預制為主,在具體施工作業中,連接技術的合理應用,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技術人員不斷加大裝配式建筑的研究,結合工程實踐,提出有效的技術手段。
2 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的應用實例
2.1 案例概述
以某預制裝配式建筑為例,其設計為剪力墻結構,共計18層,地下設置1層。長度為72m;高度設計為54m。長寬比和高寬比分別為3.2、2.7。為保證剪力墻結構的性能,在設計時,經過多次優化,最終敲定剪力墻結構方案。現以此項目為背景,分析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圖1為預制剪力墻結構。
2.2 結構選型
關于剪力墻結構的設計,結構選型為重點內容。一般來說,連體結構與塔樓的連接,可采取強連接方式和弱連接方式。因為此建筑為復雜的高層建筑,如果采取強連接的方式,一旦發生地震,在大荷載的作用下,剪力墻需要承受極大的軸向力和彎矩,無法有效協同變形,極有可能發生超限。除此之外,此建筑要求在第八層,設計樓板連接。連接總層數較多,占據建筑總層數的11%,并且連接層的跨度極大。因此,決定采取弱連接形式。連體結構選擇鋼結構桁架活動支座,作為結構體系。
2.3 剪力墻結構計算
剪力墻墻身:結構中設置的鋼筋,主要是豎向鋼筋和水平向鋼筋。具體設計時,要結合工程量大小,確定鋼筋使用量,并且驗算抗剪承載力。依據抗震設計要求,配筋率必須要超過0.2%。對于剪力墻的鋼筋,其直徑必須要超過8mm;鋼筋間距把控在300mm左右。連梁: 若想保證剪力墻簡體和連梁相互協調,必須要做好強度以及剛度的把控。從設置的連梁作用角度來說,其既能夠增強剪力墻的剛度,還能夠實現墻肢的連接。因此,在進行整體計算時,對連梁的剛度,要進行相應的折減。折減值必須要大于0.5,但是不能超過1.0。如果折減后,會發生斜截面受剪承載力不足,或者正截面性能不夠等情況,為減少地震對結構的影響,則可以適當降低連梁高度[1]。
2.4 剪力墻的布置和參數
此建筑中,采取的是隔墻位置進行剪力墻布置方式,進而減少邊緣化構件。按照建筑設計規范,此剪力墻厚度參數為160mm、240mm、300mm、400mm。結構參數:①X方向上,建筑最大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為1/1133;建筑結構最大位移和樓層平均位移比計算結果為1.15;建筑最大層間位移和建筑平均層間位移比計算結果為1.16。②Y方向上,建筑最大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為1/1128;建筑結構最大位移和樓層平均位移比計算結果為1.16;建筑最大層間位移和建筑平均層間位移比計算結果為1.13。
3 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連接技術的應用分析
目前,剪力墻結構連接可以選擇的技術較多,比如漿錨連接技術和機械連接技術等。現結合各個技術的具體應用,進行如下分析:
3.1 漿錨連接技術
在實際應用中,搭接鋼筋,同時將其按照一定的距離隔開,實現間接連接。連接形式如圖2所示。具體操作時,將鋼筋搭接起來,使得各個部分能夠連接,發揮鋼筋的拉力作用,傳到灌漿料,借助混凝土傳送到灌漿料以及剩余混凝土的中間面。從施工角度來說,此連接技術的應用簡單,對連接控制技術,沒有過高的要求,適用于建筑行業[2]。作者對4片預制剪力墻,進行了抗震性能測試,將流動漿錨以及間接搭接等方法,運用到豎向鋼筋。經過驗證明確,受拉后,鋼筋能夠屈服;受壓后,混凝土會被破壞,滯回曲線為飽滿狀態。
3.2 機械連接技術
從技術原理角度來說,此技術是利用鋼筋和連接件等的作用,發揮機械咬合的作用,將一根鋼筋的受力,傳輸到另外一根鋼筋。該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被研發出來,經過多年的應用,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包括套筒擠壓接頭和錐螺紋接頭等。目前,在建筑結構中,鋼筋連接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
3.3 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技術
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的應用,墻板的制作,采取的是工廠預制方式,頂部和底部預制插筋和套筒,在鋼筋和套管的中間,填入一定的微膨脹結構性砂漿,完成鋼筋續接。采用水泥基灌漿填充鋼筋的方式,為了保證結構整體的合理性,必須要做好連接環節的把控。在施工作業環節,為減少灌漿質量的影響,采取調整預制墻板頂部預埋插筋的方式,把底部預埋套筒放置在合理的位置,進而保證吊裝作業的質量,保障后續施工作業可以有效實施。把預埋插筋,布置在設計的基礎結構中,做好垂直度的檢查,確保連接的質量。如果控制誤差較大,會給連接質量造成不利的影響。在剪力墻結構中,鋼筋連接接頭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時,則會給結構的性能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目前,該技術已經逐漸被應用到預制裝配式建筑中,作為剪力墻結構的連接技術,獲得了不錯的應用效果[3]。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做好結構設計優化和連接技術的合理應用,對保障結構性能的發揮,有著積極的作用。文中結合當前預制裝配式建筑中,較為常用的連接技術,進行了總結分析,共享給相關人員。
參考文獻
[1] 陳建偉,蘇幼坡.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及其連接技術[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01):38-48.
[2] 陳炎彬.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分析及連接技術探討[J].福建建材,2018,(02):42-43,62.
[3] 張樹穩.淺談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及連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2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