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涵
摘 要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歷史街區及其周邊的環境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破壞,文章以天童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分析街區存在的問題。將 GIS 技術應用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設計中,構造建筑價值綜合評價體系,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對街區建筑保護與更新的策略。提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科學性和技術性,使保護規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施性。
關鍵詞 地理信息系統;ARCGIS;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前言
目前,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中采取的大都是傳統技術和方法,規劃工作者在分析、處理各種現狀基礎資料數據時主要是從感性的角度出發,導致對歷史文化街區現狀資料數據缺乏理性分析,從而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無法做出相應的科學分析和規劃決策[1]。計算機信息技術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應用,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基于 GIS 技術平臺,調查分析并整理所研究歷史街區中各棟建筑的相關屬性,采用多因素疊置分析的方法,對研究街區中建筑價值進行綜合評價,為歷史街區保護規劃中的建筑保護與更新提供依據。
1 項目概況
1.1 天童村概況
天童村是寧波市第四批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地處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村莊北靠太白山,南面門前山,東鄰天童禪寺,西接童一村,寶天線自村莊北部穿過。天童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然而,隨著歷史和社會的變遷,天童村逐漸呈現出“風貌破壞、活力不足、功能衰退、配套不完善”的現實困境,并開始危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古村落傳統風貌特色的延續。
1.2 現狀問題與矛盾
(1) 主街建筑風貌整體性較弱。因為木結構建筑構件容易受損,且居民建房的現代意識較為強烈,導致主街兩側大部分單體木結構建筑受毀嚴重,木結構建筑保留較少,現代建筑的形態和材質削弱了主街建筑風貌的整體性。
(2) 社會活力與歷史功能衰退。受外出務工浪潮的影響,天童村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或定居,導致社會活力嚴重不足。由于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載體的保護,天童村歷史功能衰退嚴重。
(3) 配套設施不足。村內大部分店宅門面或無人經營或是較為低層次的餐飲、小賣部等,整體缺乏旅游接待設施如酒店、客棧等,除太白廟、天童镴會之外也缺乏文化展覽、陳列等設施。生活區設置少量的公共廁所、垃圾收集站、休閑桌椅,缺乏集中的菜市、停車場等生活服務設施。
2 基于GIS的歷史街區建筑價值綜合評估
2.1 建筑價值綜合評估過程
將建筑價值影響因素分為建筑層數、建筑結構、建筑年代和建筑質量四類,使用程序AHPcalc version 27.8.11,計算各影響因素的權重值,依次將各影響因素的權重值輸入GIS屬性表。根據建筑價值綜合評價體系計算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結合 ARCGIS 軟件中的空間分析功能,得出天童村歷史文化街區中各價值影響因素的空間分布數據。
2.2 建筑價值綜合評定結果
根據計算得出建筑價值各評價因素的權重值,利用 GIS 技術的空間分析功能,進行權重疊加,生成評價模型。根據各棟建筑的權重值計算結果,將建筑劃分為:保護修繕、維修改善、整治維修和現狀維護四類。
3 基于GIS技術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策略
3.1 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策略
(1) 保護修繕。對于保護修繕的建筑,應保持建筑立面、結構體系、平面布局和內部裝飾的原貌;對于重點保護建筑的破損局部構件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進行修復,設置保護標志,建立歷史建筑檔案。
(2) 維修改善。采取維修改善方式的歷史建筑主要分布在天童老街北側,共14處。維持原有建筑立面、結構體系、基本平面布局,不得改變具有特色的內部裝飾;復原破損的歷史建筑構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修復破損腐朽的建筑。
(3) 整治維修。采取整治維修的方式予以保護的建筑,應延續古村落傳統風貌,恢復甬西傳統建筑特色;對與古村落傳統風貌有沖突和造成嚴重破壞的現代建筑,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取整體改建、立面裝飾的改建方式,以保持村落風貌的協調統一;對于質量過差或嚴重破壞整體風貌且不易整治的建筑,應予以拆除。
(4) 現狀維護。采取現狀維護的建筑多數外觀質量較好,是與古村落傳統風貌沖突較小的現代建筑。應維護建筑現有的整體風貌,控制建筑現有的坡屋頂、建筑高度、形式、材料、色彩等。維護建筑立面,修復破損構件;不得改建、新加為對古村落傳統風貌有影響的現代構件、符號等。
3.2 具體規劃策略
(1)保護與控制。保護古村落傳統風貌、巷弄格局、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及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古樹、古井等歷史環境要素,修復重要歷史建筑與具有典型歷史意義的空間場所,整治水系結構,恢復歷史要素昔日的風采;控制新建建筑的體量、層數、屋頂形式、立面形式、裝飾細節與色彩材質等,使其與古村落的整體風貌相協調。
(2)激活與塑造。植入觀光游憩、歷史體驗等功能,配套旅游服務設施,重新設計內部空間節點,豐富綠化配置,提升景觀環境,策劃民俗活動,同時完善市政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生活環境,滿足游客、居民的休閑娛樂、日常生活、生產需求,激活社區活力,塑造村落形象。
(3)連接與疏通。梳理基地內部街道、巷弄交通結構,加強橫向交通與縱向交通的連接,疏通水系慢行系統,優化旅游路徑與生活路徑,連接城市交通,連接重要節點,實現基地與周邊環境的滲透與互動。
4 結束語
本論文基于GIS技術對天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進行研究,通過對街區內建筑價值的權重疊加進行綜合評估,并以歷史建筑的分類保護作為依據,提出保護與控制、激活與塑造、連接與疏通三大規劃策略,提高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科學性和技術性,重塑歷史街區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許業和,董衛.基于GIS的歷史街區規劃設計方法初探[J].華中建筑,2005,(0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