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州
摘 要 城市化是一個嚴峻而緊迫的話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世界城市化進程已進入21世紀最富有歷史意義的新階段。各國學者對其的研究探索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和層面,并對此以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因此,對城市化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為推動城市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 中國城市化;理論研究;進展研究
1 中國研究與實踐的發展
1.1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城市化研究
這段時期,在規劃、地理、經濟等多學科領域的學者的共同參與下,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技術手段,開展了較為廣泛的城市化特點、動力及量化實證分析等研究。
1.2 20世紀90年代城市化研究
自90年代起,城市化的研究熱點轉為對中國城市化的總結與思考、道路選擇及對動力機制的進一步研究中。90年代初,由于城市化作為一個突出的發展現象,對中國城市化的總結與思考逐漸成為熱點。90年代后期,城市化動力機的改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關學者認為資本在中國城市化及城市化在沿海與內地區域差異上起到重要作用。有關學者認為國際戰略格局、市場、資源和專業分工對中國城市化過程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1.3 21世紀以來城市化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與日俱增,城市化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城市化研究的范圍更加寬廣,多學科交叉、滲透日益明顯。有關學者從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近年來中國城市空間結構變化,并提出了“綜合模型”的理論框架。有關學者借助嚴格的數學方法,對Northam曲線進行適當的修正,將城市化Logistic過程分為四個基本階段。總而言之,國內對城市化演化的研究起點較高,特別是90年代以來,城市化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門,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及其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的具體方法和思路也日漸豐富,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1]。
2 中國城市化理論研究評價
(1)研究實用目的明確,政策指引性很強與國外城市學者相比,中國學者對城市化理論研究的實用性很強,城市化方針與道路是中國城市化研究的經典課題之一。研究的政策導向既使中國城市化研究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又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中立的”“科學家精神”。
(2)國內外城市化研究動態銜接較緊密,大量借鑒國際城市化研究的先進經驗,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指出,“農業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凡忽視農業的國家都不可能在其他經濟部門取得深刻的變化和發展。”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迅速展開,經典的西方城市化理論無法完全解釋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現象。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城市化發展表現出突出的特性。經典與傳統方法、自上而下的發展范式、歷史主義方法、依附方法論、自下而上發展范式、后現代主義方法等先后發展起來,試圖對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行合理的解釋,中國城市化研究成果為這些理論的驗證與否提供重要的依據。
(3)城市化概念的界定與城市化水平指標、數據的混亂各學科對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千差萬別,大多數論文將城市化作為一個既定概念加以應用,但并沒有對其進行確切的定義。在應用的時候,城市化的廣義與狹義內容常常互換,由此計量的城市化數據造成統計上的誤差,資料、結論的真實性降低。城市化概念與內容的界定直接關系到城市化動力機制、制約機制、時空演化機制、城市化模式等理論問題的探討。
(4)城市化現象規律理論(是什么)豐富,解釋理論(為什么會這樣)較少,城市化理論模型不多國外城市化研究的經驗和成果,如城市化“S”形發展規律、城市化與經濟互動規律等對中國城市化有較強的解釋作用,許多文獻也應用中國城市化數據對這些理論進行驗證。現有城市化水平評價與預測模型較多,《城市化與城市體系》一書將常用的人口城市化預測方法總結為7大類,即直接類比法(等差變動預測、修訂的調查變動預測等比變動預測、平均增減率預測)、時間序列方法(直線模型、S型邏輯模型)、回歸預測法(一元回歸預測、多元回歸預測)、灰色模型預測法、結構轉移預測法、馬爾柯夫鏈預測法、綜合判斷法。雖然中國城市化研究理論假說較多,有關學者將中國城市化理論研究學派分為反城市主義說、工業戰略說、城市二元體系與工農業均衡發展說、工業化與城市偏愛說、綜合說,但這些學派缺乏有力的數學模型來模擬并驗證其理論。能夠準確描述技術進步和解決就業問題的發展模型是極為迫切的。
(5)城市化研究多以行政區或經濟區為單位,在國際背景下研究中國城市化較少中國城市化研究分析,以國家、省級行政區為單位或自然地理區、經濟地理區為單位的個案分析較多,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自改革開放后的城市化過程、特征、動力機制等更成為中國城市化研究的重點之一,以省為單位的城市化研究論文也很多,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分析多從該地區或全國經濟、文化、社會、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出發,較少從全球背景出發考慮全球化對中國城市化的影響。
(6)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新進展為中國城市化研究提供更寬廣的舞臺,現有有關城市化機制及其經濟分析基本上都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基礎上,新古典經濟學作為一門主流經濟學,仍有其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它設定在沒有外力推動時,經濟體系無法實現持續的增長,只有當經濟中存在外生的技術進步或外生的人口增長時,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增長。世界體系理論、新經濟理論(包括內生增長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貿易戰略理論)的誕生,拓寬了中國城市化研究的理論基礎,但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極少,國內研究則沒有展開[2]。
3 結束語
綜觀國內外城市化的研究,人們呈現認識逐步深化到視野不斷拓寬的過程。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變化大致概括為3個特點:由單一的形體研究為主轉變為向多元化、多學科滲透的研究為主;由靜態的研究轉向動態的研究;由簡單的、個體的模式研究轉變為復雜的、群體的乃至全球尺度范圍的假說或實證研究。然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行政力量的推動等使得各區域的城市化也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 李晶,譚少華.國內外城市化研究進展綜述[J].山西建筑,2007,33(31):
21-22.
[2] 石憶邵.中國城市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城市規劃匯刊,2001,
(0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