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解放軍91醫院(454150)劉乃瑞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具有典型性胸痛,經檢測顯示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含量增加,然而心電圖未見典型的ST段提高,顯示ST段正常或壓低等[1]。據臨床調查統計,急性非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是全球多個國家中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上對該種疾病主要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和介入治療。藥物保守治療能降低血栓負荷,并鈍化血管中的不穩定性斑塊;介入治療能對梗死心肌快速進行持續且完全的血運重建,進而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2]。目前,臨床上對上述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存在爭議。本文通過比較介入治療和藥物保守治療干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總結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6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析,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保守組(78例)和介入組(90例),所有患者臨床診斷標準均與2012年頒布的《心肌梗死通用定義》[3]第三次修訂版中的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患者未并發心臟瓣膜病、原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嚴重感染、肝腎功能不全以及惡性腫瘤等,患者對使用藥物無過敏和禁忌。介入組中男性者71例,女性者19例,年齡范圍為(55~78)歲,平均年齡為(65.1±5.2)歲,原有疾病包括糖尿病者33例、冠心病51例、血脂異常者41例;保守組中男性者52例,女性者26例,年齡范圍為(51~79)歲,平均年齡為(64.3±5.5)歲,原有疾病包括糖尿病者31例、冠心病47例、血脂異常者36例。兩種患者上述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附表 保守組和介入組患者治療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予以血常規、凝血四項、血脂、肝腎功能、心電圖和心肌損傷標記物檢查。介入組患者介入手術前予以常規應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83)和阿司匹林腸溶片(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3716),采取冠脈造影,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血管重建治療,支架置入術或者冠脈球囊成形術選取股動脈或者橈動脈入路,術中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者置入常規心臟臨時起搏器,手術后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每天75mg,阿司匹林腸溶片,每天100mg,至少服用1年。保守組患者予以藥物保守治療,即患者住院后即刻予以硫酸氫氯吡格雷片300mg頓服,隨后改為維持劑量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每次300mg,肌注低分子肝素鈣(海南通用同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300)5000U,每隔12h注射一次,持續使用7~10d。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治療后患者心力衰竭、再發心絞痛、腦卒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數據進行分析,上述數據均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假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住院期間,介入組患者心力衰竭、再發心絞痛、腦卒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保守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介入組患者死亡1例,比例為1.1%,保守組患者死亡4例,比例為5.1%,介入組患者死亡率低于保守組,但介入組和保守組患者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1512,P=0.02833)。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冠心病,主要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冠脈嚴重閉塞或狹窄引發缺血性病變,其病理機制主要為病變血管處的血栓造成冠脈閉塞或者發生脫落導致遠端閉塞[4]。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發生多發性的血管內斑塊破裂,引起多處血管內血栓形成,一旦出現急性缺血性事件,會出現反復心血管不良事件。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型心絞痛患者其30d內死亡率較低,而1年時的死亡率比較差異不明顯,所以對非ST段抬高型心絞痛患者選取治療方式時需考慮急性期治療也要關注預后情況[5]。
近幾年來,臨床學者們致力于對急性非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療方式的研究,期望尋找最佳治療方案。藥物保守治療和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兩種常用治療方式,雖然藥物保守治療能有效減少血栓負荷,使不穩定性斑塊鈍化,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但其遠期效果不佳。介入治療可對病變血管進行快速、持久且完全的血管重建,通過局部治療病變處血管來減少或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現。
鄭常龍等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藥物保守和早期介入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早期介入治療對患者具有較好等臨床效果以及安全性[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住院期間,介入組患者心力衰竭、再發心絞痛、腦卒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優于保守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組患者死亡1例,比例為1.1%,保守組患者死亡4例,比例為5.1%,介入組患者死亡率低于保守組,但介入組和保守組患者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李紹波等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與藥物保守治療相比,介入治療有助于減少急性非ST段抬高型新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