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3)王改英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118例HFMD患兒資料,按不同護理策略分成研究組及對照組;對照組男30例,女29例;年齡5個月~7歲;病程1~4d;研究組男31例,女28例;年齡6個月~7歲;病程2~4d;基線資料比對數據不存在統計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的護理策略,對確診屬于HFMD的患兒進行隔離;為其提供必要營養支持及適量維生素B;常規口腔護理等。研究組是重癥的早期預警式護理策略,成立早期預警的護理小組,實施護理任務責任制,強化對患兒的HFMD預警的識別。①嚴密監測患兒的血糖、心率及體溫等變化,尤其對年齡處于3歲以下的患兒;體溫在38.5℃以上者,則增加體溫的測量次數,3h/次;血糖2h/次的監測頻率。對患兒出現持續性的血糖及體溫異常則采取相應措施對其實施治療,同時分析病因。②密切觀察患兒各系統的病變狀況,患兒若出現嗜睡、精神狀態不佳等情況,則加強對其神經系統實施觀察監測;同時對其呼吸系統實施監測,主要是呼吸的頻率、痰液的性狀、肺部濕啰音情況等。患兒若發生四肢冰冷情況,則對其循環系統的病變情況加以密切觀察,主要為毛細血管的充盈時間延長情況。
附表1 兩組的病情緩解比較情況(±s,d)

附表1 兩組的病情緩解比較情況(±s,d)
注:組間比,bP<0.05。
組別 住院天數 口腔潰瘍的愈合時間 皮疹或是皰疹消退的時間 平均熱程對照組(n=59) 13.20±2.12 4.96±0.83 6.02±0.41 3.83±0.36研究組(n=59) 7.56±1.23b 3.10±0.23b 4.72±0.24b 2.12±0.15b t 17.6752 16.5881 21.0186 33.6789 bp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的實驗室指標情況對比(±s)

附表2 兩組的實驗室指標情況對比(±s)
注:兩組比,cP<0.05。
組別 FPG(mmol/L) NSE(μg/L) CK-MB(U/L) CK(U/L)對照組(n=59) 9.25±1.40 29.19±2.43 34.21±1.72 138.30±31.26研究組(n=59) 6.92±1.01c 20.10±2.20c 21.19±1.31c 89.24±30.09c t 10.3673 21.3004 46.2561 8.6851 cp <0.05 <0.05 <0.05 <0.05
1.3 觀察指標[1]記錄患兒實驗室指標的水平:FPG(空腹血糖值)、NSE(腦脊液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CK(肌酸激酶)。統計患兒住院天數、空腔潰瘍的愈合時間、皮疹或是皰疹消退的時間、平均熱程。
1.4 統計原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解析,計量數據資料是(±s)表達,組間比較資料由t檢驗,計數資料數據由[n(%)]表示,在組間的對比是表達,P<0.05表明兩組差異存在統計意義。
2.1 兩組病情緩解對比情況 研究組的平均熱程、住院天數、口腔潰瘍的愈合及皮疹或是皰疹消退等時間皆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情況 對照組的FPG、NSE、CK-MB、CK皆高于研究組(P<0.05),詳見附表2。
本研究中,研究組在平均熱程、住院天數及口腔潰瘍的愈合等時間中皆比對照組短,而實驗室相關指標NSE、FPG、CK-MB及CK等對照組皆比研究組高,其提示小兒HFMD運用重癥的早期預警式護理策略,能夠促使患兒病情逐步得以緩解,且可改善其實驗室指標,有助于患兒恢復。我國在HFMD的診療指南中指出,患兒出現呼吸心率加快、持續性的高熱、精神狀態差、嘔吐、高血糖、末梢的神經循環狀態不良、高血壓、WBC(白細胞的細胞計數)過高等癥狀即屬于HFMD的重癥狀況,此可為對HFMD病情評估及早期識別預警提供有效的理論性指導[2]。重癥的早期預警式護理策略可使對患兒各系統出現病變監測更為及時、全面;同時護理人員按照監測的結果,對其實施相應的流程處理,使護理工作科學化、簡潔化、速度化,進而能夠為患兒提供更為規范的服務。本院研究組通過對所有患兒實施酒精擦身及冰水降溫等措施,可使患兒的體溫有效下降,從而縮短其熱程;同時對患兒實施隔離,進行口腔及皮膚等護理,并對皰疹或是潰瘍等部位實施協助用藥,進而逐漸縮短患兒潰瘍愈合及皮疹消退等的時間,患兒則恢復快。本研究中患兒血流動力情況,有待臨床補充探究。
綜上所述,小兒HFMD應用重癥的早期預警式護理策略,能夠促使患兒病情逐步穩定,同時可阻斷病情向重癥轉化發展,值得全面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