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450014)苗海燕
心理障礙發(fā)生率與致殘率、病程之間存在正相關。腦梗塞致殘率、致死率高,康復時間長,加之老年人獨特的心理特點,發(fā)生心理障礙的概率極高[1]。有文獻指出,心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為尋求二者之間的關系,我院特進行護理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6月,隨機選擇我科收治的68例老年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最大年齡84歲,最小62歲。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60~88歲。均經MRI檢查確診。排除家族遺傳史者、精神障礙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神經康復科常規(guī)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評估語言、肢體活動能力。使患者及家屬掌握肢體活動辦法、康復訓練技巧。督促戒除煙酒。避免辛辣刺激油膩飲食。保持病房適宜的濕度、溫度。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心理干預,措施如下:①認知療法。適用因對疾病缺乏認識而產生恐懼心理者,利用知識講解法、小組交談法、咨詢法、一對一交談法增加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發(fā)現并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逐漸克服恐懼狀態(tài)。②轉移療法。適用焦慮型患者。家屬主動關心患者,營造充滿關愛的康復氛圍。組織趣味性文體活動,運用書報閱讀、音樂療法、放松療法等方法轉移注意力、改善焦慮心理。③支持性心理療法。適用抑郁型患者。傾聽患者主訴、了解其心結,以語言、肢體安慰等方式給予心理支持。利用健康宣教、巡視病房、晨晚間護理等機會與患者溝通,建立醫(yī)護患信任及康復信心。④針對性老年心理護理。老年人常有自卑、孤獨、被遺棄等消極心理。交談中注意用語與態(tài)度,進行成功暗示,助患者重拾自信,積極配合治療。
附表1 兩組患者SCL-90心理測評得分比較(分,±s)

附表1 兩組患者SCL-90心理測評得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時間 主要因子得分恐懼 焦慮 抑郁觀察組 34入院時 3.03±0.49 2.68±0.21 2.40±0.49治療2周 2.09±0.39 1.08±0.19 1.77±0.31治療6周 1.42±0.52 1.48±0.27 1.42±0.35對照組 34入院時 3.28±0.51 2.69±0.31 2.24±0.29治療2周 2.84±0.42 2.44±0.31 2.28±0.29治療6周 1.85±0.54 2.53±0.16 1.66±0.31
附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得分比較(分,±s)

附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得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治療2周 治療6個月觀察組 34 19.92±6.9 11.8±5.6 6.7±4.9對照組 34 18.99±6.8 16.4±5.1 11.5±5.8 P>0.05 <0.05 <0.05
1.3 觀測指標 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分別于患者入院時、出院前、出院6個月時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CL-90心理測評得分比較 見附表1。
2.2 神經功能缺損得分比較 見附表2。
隨著醫(yī)學科技的進步,心理干預在治療中逐漸受到重視。心理障礙普遍存在于老年腦梗塞患者中。有研究表明,老年腦梗塞患者的抑郁、焦慮發(fā)病率分別為56.7%和66.7%,顯著高于普通人群[2]。我院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性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發(fā)病時及急性期后均有程度不一的恐懼、焦慮、抑郁心理,兩組患者經治療,抑郁因子、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發(fā)生下降,而行心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得分顯著低于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表明心理干預對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軀體功能的康復有顯著效果,這與國內學者白玉仙的研究結果相似[3]。可見,對伴有心理問題的老年腦梗塞患者行計劃性的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有助提高康復治療療效。本次研究發(fā)現,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也會對心理狀態(tài)造成直接影響,因此,應對老年腦梗塞患者的個性化心理干預展開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