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3)張獻梅
1.1 臨床資料 研究納入從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全肺切除手術的老年患者74例,采用奇偶法將其分為實驗組(n=37)與參照組(n=37)。其中,實驗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60~75歲。參照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61~77歲。分析兩組基線資料,其結果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分組方式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治療、用藥、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全面護理。實驗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具體如下:①術前護理方面。對患者進行教育宣講,引導患者與其家屬共同了解病房、院內環境及主治醫師與責任護士等。帶領患者進行術前各項檢查,引導患者逐步掌握腹式呼吸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在患者全肺切除手術前1天,可酌情進行健康知識宣講,以轉移患者注意力。②術中護理方面。對手術室內各種設施仔細清潔及消毒,做好術前準備。術中積極協助醫師實施手術,并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③術后護理方面。術后患者麻醉期間內對其體征參數加以關注。患者麻醉蘇醒后,應及時指導患者呼吸注意事項等。飲食方面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逐步向軟質食物過渡。手術結束24小時后,指導家屬隨時觀察患者各項特征情況,并幫助家屬掌握肌肉按摩方法與注意事項,為患者進行簡單的肌肉按摩,防止患者出現壓瘡問題[1]。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均處于平穩狀態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避免患者因長期臥床而出現關節僵硬現象。

附表 兩組老年肺癌患者健康調查簡表評分比較(分)
1.3 觀察指標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對患者各項情況實施調查,各項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相關健康情況越好。通過院制《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測量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總滿意=十分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相關數據,實驗組與參照組生理機能、疼痛感、活力、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評分行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行X2檢驗,采用(n,%)表示。對比差異性較高(P<0.05),表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1 老年肺癌患者健康調查簡表評分比較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實施肺癌臨床護理路徑后健康調查簡表評分數據,兩者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實施肺癌臨床護理路徑后生理機能、疼痛感、活力、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參照組(見附表)。
2.2 老年肺癌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實施肺癌臨床護理路徑后滿意度情況,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實驗組對護理工作總滿意率91.89%(34/37)明顯高于參照組的62.16%(23/37)。
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全肺切除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應激性反應較多,給患者與家屬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預后效果。臨床護理路徑以標準化護理流程為基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護理模式,從而促使護理工作各個環節更為科學合理,是當前重要的護理模式之一,此種模式不僅能夠改善患者預后情況,同時還可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比例[2]。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實施護理,對老年肺癌患者全肺切除圍術期加以針對性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護理工作水平,凸顯臨床治療及護理效果,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實驗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滿意度(91.89%)高于參照組(62.16%),患者生活質量情況較好,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肺癌患者全肺切除術圍術期護理中起到了積極影響,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