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州市中醫醫院(521000)莊旭煌 林信釗 盧楨婉
近年來,中藥半夏瀉心湯逐漸應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中,且效果較好。本研究將對急性胃腸炎患者分別采用加味半夏瀉心湯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進行治療,對比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 選取我院從2016年1月~2018年2月確診為急性胃腸炎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平均分成參照組和實驗組。參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介于23~58歲。實驗組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介于21~5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114)治療,規格為0.457g×6s,口服每次一片,每天三次。實驗組采用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成湯的中藥成分包括:姜半夏10g、黨參12g、黃芩9g、黃連9g、干姜6g、大棗6枚、炙甘草6g、厚樸10g、蒼術15g,藿香10g、車前子15g、春砂仁10g、白芍12g。若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6g、紫蘇10g;若腹中冷痛者,加生姜6g、元胡10g、黃連改為3g;若食欲不振者,加芒果核、焦三仙各15g;若發熱甚者,加葛根15g、柴胡9g。溫火水煎所有的藥材兩次,煎好后充分混合,每天一劑,分三次溫服完。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五天為一個療程。服藥期間均清淡飲食,禁煙酒、濃茶。
1.3 評價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情況。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具體如下:經過治療后不良反應全部消失,臨床病癥全部消失表示痊愈;經過治療后基本沒有出現不良反應,臨床病癥得到改善表示顯效;經過治療后偶爾出現不良反應,臨床病癥部分改善表示有效;經過治療后不良反應顯著,臨床病癥出現加重表示無效。治療有效率等于痊愈率加顯效率加有效率。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4.44%(痊愈29、顯效3、有效2、無效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2.22%(痊愈15、顯效7、有效4、無效1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腹瀉、腹痛以及嘔吐消失時間均顯著少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見附表。
急性胃腸炎的藥物選擇不合理就會導致患者出現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疾病無法根治,炎癥反復發作。有相關研究指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屬青霉素范疇,具有利用度高和吸收好等優點,可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1]。半夏瀉心湯屬辛開苦降范疇,具有補脾養胃、益氣活血之功效,對于治療急性胃腸炎效果較好[2]。
附表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腹瀉(d) 腹痛(d) 嘔吐(d)實驗組 36 1.3±0.3 1.2±0.2 1.2±0.3參照組 36 1.8±0.2 1.6±0.3 1.5±0.5 t 8.321 6.656 3.087 P<0.05 <0.05 <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腹瀉、腹痛以及嘔吐消失時間均顯著少于參照組(均P<0.05)。本研究說明加味半夏瀉心湯與阿莫西林克拉酸鉀對比實驗后,具有更佳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消失的時間更短。主要原因是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屬西藥成分,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胃腸炎患者,但無法根治頑疾。而加味半夏瀉心湯屬中藥成分,藥材中的姜半夏、干姜溫胃消痞、降逆止嘔以和陰;黃芩、黃連苦寒泄熱開痞以和陽;佐以黨參、大棗、炙甘草甘溫益氣、補脾和中,共奏辛開苦降甘調,寒熱陰陽并調之功。配伍加上白芍安脾養血止痛,蒼術健脾燥濕辟穢,藿香醒脾化濕止嘔,春砂仁溫脾開胃止瀉,厚樸運脾行氣除脹,車前子利小便、實大便,諸藥合用可達到脾胃中和、補瀉協調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急性胃腸炎患者分別采用加味半夏瀉心湯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后,前者的治療有效率更高,效果更為顯著,不良反應的消失時間更短,臨床上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