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中醫院(471003)翟鋒
醫學的進步,觀念的改變,使在分娩中選擇剖宮產方式的產婦數量逐年上升。但在剖宮產過程中實施麻醉操作后,產婦容易出現腰背疼的癥狀,進而對產后的身體恢復產生影響[1]。因此,需要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對剖宮產術后腰背疼發生的影響。本次研究以在我院采用剖宮產的產婦為例,分別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分析術后腰背疼的發生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實施剖宮產手術的產婦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法分為A、B、C三組,每組產婦各30例,A組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8.1±1.6)歲,體重60~80kg,平均體重(68.4±3.5)kg,B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8.3±1.4)歲,體重61~82kg,平均體重(68.9±3.3)k g,C組年齡2 1~3 5歲,平均年齡(28.2±1.5)歲,體重60~82kg,平均體重(68.6±3.4)kg。入選產婦均為單胎,初產婦,排除焦慮癥、先天性或后天導致的脊柱急性,腰背疼病史,術前使用抗抑郁藥物、抗癲癇藥物及凝血功能障礙的產婦。三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可比,均知情本次研究,并在參與研究的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1.2 方法 A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產婦側臥位,于腰椎3節和4節的間位置穿刺,硬膜外針到達硬膜外腔后,送入脊麻針后,抽取腦脊液,顯示通暢后注入0.75%1.5ml的布比卡因,調整麻醉平面,在T6、L5之間,完成剖宮產后,給予1.2mg咪唑地西泮,30~50μg芬太尼。B組采用蛛網膜下腔麻醉,產婦的體位、進針部位與A組產婦相似,使用脊麻針直接穿刺,進入到蛛網膜下腔后,再實施麻醉。C組采用全身麻醉,產婦仰臥位,面罩吸入七氟烷,麻醉誘導使用順阿曲庫銨,劑量為0.15mg/kg,完成誘導后,插管,術中維持使用七氟烷,在完成剖宮產后,給予產婦3mg咪唑地西泮和4μg/kg的芬太尼,通氣維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mmHg。

附表 三組產婦術后腰背疼的發生率比較[n,(%)]
三組產婦麻醉復蘇后拔除插管,清醒后送入病房觀察,術后給予鎮痛處理,靜脈主滴注1mg芬太尼和4mg昂丹司瓊加入100ml生理鹽水,速度為2ml/h。
1.3 觀察及評價指標 記錄三組產婦的手術持續時間,術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的腰背疼發生情況。腰背疼的發生以產婦在膝蓋部垂直彎曲的情況下,使用雙手觸摸自己的腳趾時,當腰背部感覺到疼痛時,可判斷為腰背疼。
1.4 統計學分析 根據觀察指標統計相關數據后,分別使用均數(Mean Value)加減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和例(n)、百分率(%)來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將有效數據輸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進行t值和X2檢驗,當P值<0.05時,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產婦手術持續時間比較 A組產婦手術持續時間為(42.6±3.5)min,B組產婦手術持續時間為(41.8±3.2)min,C組產婦手術持續時間為(41.1±3.7)min,三組產婦手術時間互相比較,結果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 三組產婦術后腰背疼的發生率 三組產婦術后腰背疼的發生率,具體結果見附表。
剖宮產是具有創傷性的分娩方式,是采用手術方式切開母體的腹部和子宮,分娩出胎兒,主要通過它解決難產和一些產科合并癥,是挽救產婦和胎兒的生命一種有效手段[2]。但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麻醉學、輸血、輸液、手術方式和手術縫合材料的改變,感染控制措施的提高,再加上人們對剖宮產分娩方式的思想上的認識變化,導致采用剖宮產分娩的產婦數量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同時,造成了剖宮產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通常剖宮產的過程主要是以下幾個環節:麻醉、剖腹、接生、縫合,麻醉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減少了產婦的疼痛,還保證了產婦和胎兒的生命。目前,剖宮產麻醉方式主要是有三種方式,分別是腰硬聯合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麻醉是椎管內麻醉的兩種方式,是通過在椎管內的不同間隙注入局部的麻醉藥物,對脊神經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的作用,由于此兩種麻醉方式不會對母嬰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它們是剖宮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但全身麻醉作為麻醉方式,是根據產婦情況,剖宮產緊急程度和麻醉師經驗決定的。但有研究認為,不同的麻醉方式對剖宮產術后產婦的腰背疼產生了影響。腰背疼是產婦的剖宮產后潛在癥狀,該癥狀的發生會使產婦喪失勞動力,甚至殘疾,對產婦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相關研究中對產婦剖宮產術后麻醉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產婦采用硬膜外麻醉穿刺對組織造成損傷,使局部出現無菌性嚴重反應,周圍肌肉發生反射性痙攣,因此,硬膜外麻醉的腰背痛發生率更高。為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對剖宮產術后腰背疼發生率的影響,本次研究以在我院實施剖宮產的產婦為例,分組后,分別給予腰硬聯合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對比三種麻醉方式實施剖宮產后,產婦術后腰背疼的發生率,結果顯示,在剖宮產持續時間上,三組產婦無統計學差異,在術后腰背疼的發生率上,腰硬聯合麻醉產婦在術后第2天和術后第7天的腰背疼發生率明顯高于蛛網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但至術后第30天,三組產婦的腰背疼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而蛛網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術后2天、7天的腰背疼發生率均無統計學差異。分析原因,蛛網膜下腔麻醉的產婦術后腰背疼發生率低可能與使用的腰穿針有關,筆尖式內針在穿刺中組織韌帶做鈍性分開時未被切斷,不會對組織造成較大的損傷,進而降低了腰背痛的發生,而全身麻醉方式不需要進行組織穿刺,進而也降低了腰背疼的發生。此外,由于全身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麻醉后,產婦術后2天和7天均出現腰背疼的情況,但不存在統計學差異,這說明穿刺損傷不是導致產婦腰背疼的唯一因素。在判斷產婦腰背疼的發生因素上,可以結合產婦麻醉時腰背骨盆位置導致的體位是否合適,麻醉期間是否人為固定,關節肌肉韌帶是否損傷等因素進行綜合性判斷。而三組產婦術后30天腰背疼的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則說明遠期產后腰背疼與麻醉方式無任何關系。本次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3],說明產婦術后腰背疼出現時間短暫,但避免手術后近期腰背疼對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蛛網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使剖宮產后腰背疼的發生率最低,但麻醉方式需要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選擇,從而對產婦的術后康復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