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518104)黃喜華 王名英 張舒梅
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頭圍在33cm以下[1]。而早產兒的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在出生后半年內較足月兒差,故其對營養的吸收較差,導致各系統發育相對緩慢[2]。臨床上常常根據早產兒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環境、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措施對其進行全面干預。但有研究表明,常規干預起效較慢,故常常配合其他方式對患兒進行干預。而撫觸是通過有序的、有手法技巧的對嬰兒皮膚進行撫摸,讓大量溫和良好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傳到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生理效應的操作方法[3]。目前國內對撫觸干預早產兒的研究不多,故本研究將常規干預措施結合撫觸治療來對早產兒進行干預,并研究二者結合對患兒營養、免疫及發育狀態的影響,為早產兒的臨床干預提出有效的方法。
1.1 一般材料 選擇2015年4月~2017年1月于我院治療的75例早產患兒,隨機分為撫觸組(n=34)和常規組(n=43),撫觸組男19例,女15例,胎齡、日齡及Apgar評分分別為(32.1±2.8)周、(1.9±0.4)天、(8.9±0.8)分。常規組男25例,女18例,胎齡、日齡及Apgar評分分別為(31.9±2.7)周、(1.9±0.4)天、(8.8±0.9)分。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取常規干預,而撫觸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撫觸干預,然后觀察記錄患兒干預前和干預后1、2、3個月的營養(PA、ALB、TRF及RBP)、免疫(CD3+、CD4+、FEER及RBCC3bR)以及發育狀態(頭圍、身長、上臂圍及體重)相關數據,并對兩組情況進行對比。常規干預方法:①環境干預:將患兒放入早產兒培養箱中,控制好溫度和濕度;②預防感染: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③維持能量及水電解質平衡;④呼吸、循環及神經等系統的管理和監護。撫觸干預[4]:一般選擇患兒情緒愉快時進行撫觸,撫觸時室內溫度應在28℃左右,將患兒放至舒適體位,撫觸者手掌要溫暖、光滑;不能留長指甲,不帶首飾。將嬰兒潤膚油倒入手掌,均勻攤開后按照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的次序的進行,動作盡量保持輕柔,一般2次/d,每次15~20min,每個動作6~8次為宜。在整個撫觸的過程中,撫觸者要與嬰兒進行充滿愛心的語言、眼神及情感交流,同時可播放輕松柔和的音樂。
當患兒達到下列條件時出院:①體重持續增加,體重平均每日增加20~30克,體重達2000~2200克;②室溫下(24℃~25℃),在正常環境下以衣物包裹時可維持正常體溫;③足夠的吸吮能力,每天奶量達到150~180ml/kg。④生理上已達成熟,以及心肺功能穩定,并已有足夠的觀察時間。在患兒出院前,撫觸組在新生兒輻射臺進行新生兒撫觸流程示教,要求患兒家長掌握相關技巧,并于家中對患兒進行撫觸。每周進行電話或上門隨訪,要求家長于干預后1、2、3個月將患兒帶至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采用的方法有t檢驗及卡方檢驗,設a=0.05時,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營養狀態的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的營養狀態指標(PA、ALB、TRF及RBP)沒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兒經過干預后1、2、3個月的指標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值隨時間的增長呈逐步上升的趨勢(P<0.05);撫觸組干預后1、2、3個月的營養狀態指標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具體見附表1。
2.2 兩組患兒免疫發育指標檢測的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的免疫指標(CD3+、CD4+及FEER、RBCC3bR)沒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兒經過干預后1、2、3個月的指標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值隨時間的增長呈逐步上升的趨勢(P<0.05);撫觸組干預后1、2、3個月的免疫狀態指標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具體見附表2。
2.3 兩組患兒發育狀態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的發育狀態指標(頭圍、身長、上臂圍及體重)沒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兒經過干預后1、2、3個月的發育指標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值隨時間的增長呈逐步上升的趨勢(P<0.05);撫觸組干預后1、2、3個月的發育狀態指標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具體見附表3。

附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營養狀態的比較

附表2 兩組患兒免疫發育指標檢測的比較

附表3 兩組患兒免疫發育指標檢測的比較
有研究發現,早產兒整個機體狀態差于足月兒,而且不僅是機體發育相關指標[5][6],體內較多其他指標,諸如免疫及營養狀態相也相對較差。有效的干預措施能促進早產兒的發育,使其盡快達到理想的生存及發育狀態。撫觸主要通過對早產兒非特定部位肌膚的愛撫,滿足了早產兒生物性的、情感上的、社會交往的需求,從而達到撫慰其身心,消除“孤獨”、“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的作用。而且撫觸還能引起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等集體重要系統發生良性反應,從而促進嬰兒身心的健康發育,是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一種科學的治療方式。但目前國內針對撫觸結合常規干預對早產兒的營養、免疫及發育狀態研究較少,不能有效的反應出撫觸結合常規干預的優勢[7][8][9]。
在本次實驗中,針對患兒進行撫觸后的營養、免疫及發育狀態進行統計研究發現,經過系統的撫觸干預的早產兒三個方面的好轉情況均優于單純使用常規干預的患者,且撫觸組患兒的出院時間明顯早于常規組患兒,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撫觸刺激患兒機體應激性反應導致其系統功能處于較好的狀態,故而使其三個方面發育情況均優于常規組。撫觸屬于非侵入性操作,所以基本上沒有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也較好。
綜上所述,撫觸配合常規干預能明顯提升患兒營養及免疫狀態,且能有效促進早產兒的發育。